在一期的版封面《待升级》中,刘春雄和金焕民老师提出:“到底,到底线”,是过去三十年国内主流体系的主要特征。他们认为,这是中国集中过程中的必然,因为“价格到底”有助于完成一个在中国的快速“启蒙”,让普遍不高的中国能够“买得起”。同时,“价格到底”也是最有力的武器,让那些不具备的消失了。 当然,“价格到底”必然伴随着“品质到底线”。 历史证明,最后胜利者的主流产品基本如此。 但是,随着中国进入“新常态”,中国消费者已经完成了几乎所有行业的“启蒙”,他们的和位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国式营销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这逼迫中国式营销进一步向前演化。 向什么方向演化?是不是提升品质就可以了? 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回望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价格最低的产品卖得最好。双低格局里,“价格到底”后面还跟着一个“品质到底线”—品质还是要达到和消费者能够承受的底线,它在本质上与“假冒伪劣”不同。 也就是说,价格不是想多低就多低,而是被品质底线钳制的。比如,在的逼迫下,那些打头阵的空调特价机,不得不把铜管换为更为低廉的铝管,消费者或许感知不出来,或者可以忍受,但是他们不能忍受空调三天两头坏。 因此,成功的企业,都是在和之间,做出了恰如其分的平衡。它们在的核心诉求上守住底线,其他部分则能省则省。 而今天的问题就在于: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升级了。75、80、85后是新一代消费者,不同于50、60、70那一代,他们对品质有更高的要求。 但是,如果盲目地升级品质,则进入了另一个误区。要知道,全世界的大众消费者,钱都是不够用的。他们总想用最少的钱,买到心仪的,这就是为什么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横扫全球。 以为例,其崛起就与在过程中寻找更低造价的同品质密切。正是中国成为,正是中国的廉价商品,帮助沃尔玛稳定了美国的价。 这些在全球寻找合适的血汗的连锁巨头,秉持的就是“同样的品质我价格更低,同样的价格我品质更高”的思路,但是在不同的,它们会设置不同的品质底线。同样一件衬衫,沃尔玛在中美两国门店上的货,很可能来自同样一个厂等级不同的两个车间、两条。 今天面临的挑战,就来自对品质提升到什么程度以及相应的价格如何设定。很型主流企业曾数次推出中高端的升级,最终都不温不火,甚至无疾而终,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 相比之下,这几年在国内风生水起的、等高街,倒是提供了一个-再平衡的参考坐标。它们有的注重设计,不注重面料,有的注重面料,不注重设计,但是都设定了极具的价格,引爆了。 它们的,了在品质上如何取舍;它们要求的品质感,决定了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这套品质-价格再平衡的新区间,或许将引领中国式营销的升级方向。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