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走进校园招聘洪流的第一步——简历,是永远也绕不开的,。 新人疑问 今年刚上大四的小庆,暑假里就开始琢磨找工作的事,虽然零零星星在学校学到一些写简历的方法,也在网上下载了不少模版进行研究,而当校园招聘真实地来到他面前时,攥着耗费了不少心血七拼八凑的简历,他还是犹豫了。“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单位?用人单位喜欢什么样的简历?简历上到底突出自己的哪些能力?我该投多少家公司碰运气呢……”类似这样的问题可能让无数应届毕业生心里直犯嘀咕。那么来听听大家怎么说。 三方会谈 HR说:匹配度比名校更重要,关键词让简历脱颖而出 调查结果显示,“丰富的工作经验”以遥遥领先的百分比不出意外地成为HR最为看重的简历因素。排在第二位的是“个人简介中和岗位匹配的关键词”,第三位是“特别的个人技能”,而“名校或者高学历”紧随其后,排在第五位的是“优秀的语言能力”。 阅人无数的HR网友们纷纷表示,参加校园招聘的都是实战经验较少的应届毕业生,大家在同一起跑线时,求职者和岗位的匹配度是较关键的因素,让他们眼前一亮的简历,大多是求职者在求职信或简历中,用心提炼出的自己和应聘岗位匹配的关键词。“这需要求职者对岗位要求、单位文化的细致研究,以及对自身能力、性格的清晰掌握,做到知己知彼。简历上可以适当用加粗或黑体突出几个与招聘要求完美匹配的关键词,至少能从雪片般的其他简历中跳脱出来。”深圳硕联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HR经理王小姐建议。 名校生是不是更容易受到校招HR的青睐?HR网友“摔个大马趴”说:“科研型企业和国企可能更愿意招聘名校毕业生,尤其是研发类岗位,看中的是名校资源和学生跟着导师做项目得到的经验。而事务型或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更关注的是匹配度,对学历不会有太大要求。” HR网友何先生也表示,求职者能拿出对公司现状有所帮助的想法和方案,对于民企来说更实在,“校园招聘,我更看重这三点:激情(能在公司做多久)、踏实做事的觉悟(职业人的素质和执行力)以及拿出结果的能力(眼界、魄力、知识面),名校背景的学生也不一定比普通学校毕业的在工作上更优秀。” 简历中最能打动HR的因素排行 丰富的工作经验85.99% 个人介绍中和岗位匹配的关键词48.41% 特别的个人技能15.92% 名校毕业或高学历15.29% 优秀的语言能力11.46% 含金量高的证书6.37% 海外工作经历3.18% 海外留学经验2.55% 个人求职信0.64% 专家说:盲投要慎重,简历少虚词多具象 陈经理表示,一份有竞争力的简历一定是有针对性的,“最关键的是个人能力和过往经验是否与岗位要求吻合。”他认为,社会舆论有时也会产生误导,“找工作是一味地找自己喜欢的还是先找专业对口的,我认为,对于应届生,专业更重要。” 陈经理不赞成盲投,即按照一些既定的模版完全模仿制作自己的简历,然后海投N份。“这样的效率很低,还不如有针对性地在简历上下工夫,描述与单位文化的认同,以及自己如何符合岗位需求,这样成功率就大一些。” 随手翻几份简历,十人中有九人都会描述自己“踏实能干、耐心细致、沟通能力强……”陈经理说,“这些很虚且大而空的说法尽量摈弃,要用实例来证明。例如想表现自己踏实能干,可以具体描述曾参与的某项大型项目采购的实习,写明公司名称、实习职位名称、采购了什么、采购过程、哪方面能力派上用场、有什么收获和总结等等。当然,要注意语言简洁精练。” 奖学金也是HR看得头痛的一项,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拿得出或大或小的奖项。陈经理建议,“要强调分量,多用量化的词汇,如‘获得××奖励,全校仅10人获得’,或‘××奖学金,全年级第一’等,HR才能了解奖学金的含金量。” 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90后新人,王涛认为,“如果说60、70后多把工作当事业,80后将工作当谋生手段,90后则多倾向于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现有的应聘新人来看,他们考虑更多的似乎是工作的舒适度和时长是否会影响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