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IPO的好处还是不言而喻的。IPO除了能够帮企业顺利融资之外,既给有野心的企业家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同时也给企业注入了流动性。流动性有时候比平台更重要,尤其是对很多民企来说更是如此。资产没有流动性,一代往往就很难往二代传。有了流动性,既方便引入职业经理,也方便投资人的退出和资产处置。另一方面,对公司的风险来说,不管是税收还是贷款,中小企业往往比大企业遭遇更大的困难。公司上市以后权益资本增加,公司负债率降低,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可以显著下降。 IPO也会带来一些坏处,除了前面讨论的各种压力以外,另一个值得各位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IPO成本问题。IPO既有显性成本,也有隐性成本。显性成本主要表现在为准备上市所增加的管理投入方面,像俏江南之类的连锁经营模式,上市前可以把每家连锁店开成 “个体户”,但如果要IPO,就得把这些“个体户”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就必须建立集团管理模式和架构,引入高端专业人才。在高端人才短缺的今天,这部分管理成本有时会很高,另一部分成本则是隐形的。比如税收,上市前的所得税可以按个体户模式定额缴纳,但上市后,由于个体户集合成了一个整体,所以得按法定税率交税。这可能比之前的个体户纳税模式高很多。IPO之前不开发 票的收入也许不需要纳税,但IPO之后,由于收入都要进入会计系统,所以,无论是否开出发 票,只要计量收入就都得交税。再有就是劳动法的问题。上市前,企业用工也许在法律合同方面有较大的灵活性,但上市必须经过合法、合规性审核,因此,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而之前的劳动合同管理又不够规范的企业来说,社保福利的规范也会消化掉很大一块利润,七扣八扣,剩下的利润就不多了。所以,有些在上市前看上去盈利能力很强的企业,真正要做上市了,各种各样的成本一加,发现利润率并不像预期的那么高。 当然,对于把企业当成事业来做的企业家来说,这些成本都是预期中应该发生的成本,对于这样的上市公司,IPO只是企业管理走上一个新平台的开始,期待着中国所有IPO的企业看中的是IPO以后的发展机会,而不是捞一把就走人的投机心态。这样,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证券市场就都会有希望了。 连平:货币信贷运行分析及展望 连平先生首先向大家指出,当前的货币运行在持续缩紧。受综合因素影响,贷款增速也将出现明显回落。信贷增速降到了15%。贷款增速回落会影响存款创造,存款增速也会相应回落。从央行的加息频率来看也在加大货币回笼力度,基础货币的增速放缓会制约派生存款的增长。实贷实付制下今年的货币乘数也难有明显提升,从而制约派生存款的增速。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