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 公元前237年,一个叫李斯的北漂族,在秦国骊邑的某家旅店里,正焦灼地构思着一份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李斯,楚国穷小子,赤手空拳来咸阳发展,好不容易坐上长史位置,进入天下最大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年薪达一千石,却一夕间被定性为“卧底”,转眼扫地出门。还有一帮像他这样的小子,也面临同样的处置。 这份报告不简单,保全了李斯和“李斯们”的位置;成全了秦国的功业。它名为《谏逐客书》,千万别以为靠几个巧妙的比喻,几个排比就能改变一家大公司的决策,解读古典名著,过分强调文学元素是会误事的,我们且模拟两千多年前的人事气氛,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这份报告。 报告书背景:嬴政遭受亲情打击外来人才遭遇信任危机 公元前237年的秦国,正面临针对外来人才的信任危机。这种危机的最高源头,是当时22岁的秦王嬴政,而在嬴政的背后,是一大圈秦国的宗室大臣。 受郑国事件牵连 此次信任危机的近期诱因是郑国渠事件,弱小的韩为了分散秦国的军事压力,给秦国送来一个水利工程师——郑国,企图以兴修水利的方式消耗大哥的能量,换取自己的安全空间。谁曾想这个诡计被识破了,因为这位外来水利工程师的缘由,导致整个秦国的外来人士都处于被怀疑的地步。 而其核心诱因是经理人吕不韦的垮台。吕不韦虽然混到了国相和仲父的地步,但在秦国宗室大臣的眼中,仍然是一个外籍人士,乃至是圈外人士,甚至嬴政也这么认为,他写给吕不韦的一封信透露了这种排斥心态:你老吕跟我嬴政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有什么资格做我的仲父——“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哎,有没有血缘关系,两千年以来人们都知道,就你嬴政不知道,或者说故意不知道。 总之,经理人吕不韦的垮台,导致信任危机波及到了整个外来员工圈子。当然,来自各大诸侯国的员工们,大家也要想开一点,就在那一年,嬴政这小子连自己的亲生老娘都扫地出门,一辆破车赶到了雍这个地方,何况你们这些毫无关系的来自其他诸侯国的员工。老板粗鲁赶人,夹杂着很浓的个人情绪。 而这次信任危机更远的诱因,要追溯到两百多年前的秦孝公时代,那时的优秀经理人商鞅也是因为不能取得秦宗室大臣的信任,尽管业绩骄人,甚至将秦塑造为天下最强大的公司,也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 所以,嬴政那句“君何亲于秦”不是他一个人说出来的,而是两百年以来的秦国宗室贵族集体说出来的。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