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09年,虽然全国就业形势整体回暖,但由于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就业竞争仍然十分激烈。 通向工作的路漫长而艰辛 祝宁是聊城大学文学院汉语言专业2009届毕业生,因为遭逢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寒冬,她在一年的时间里历尽了找工作的种种煎熬和曲折。 “我从大四上半年也就是2008年9、10月份就开始找工作,天天围着招聘会转。招聘会上的用人单位多数是小企业或者乡镇中小学。尽管这样,投的简历仍然如泥牛入海。有的同学面试被拒之后回来会很沮丧,我也有时候很悲观。有的企业注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我们只能无奈地走开。”祝宁说。 2008年12月,祝宁好不容易在济南一家计算机培训学校找到了一份实习辅导员的工作,校方承诺试用期月工资800元。祝宁非常看重这个机会,每天早出晚归,兢兢业业,干得很卖力。一个多月后,校方突然以“年龄太小,不适合这个工作”为由辞了她,而且没有一分钱工资。祝宁去找他们“理论”,校方负责人以各种理由躲着不见。“我那时气坏了,干了这么长时间,自己赔上吃赔上喝,以这么烂的理由就把我辞了。”祝宁说。 “2009年上半年,我准备过公务员考试,有同学也在准备考大学生"村官"。那时候,我已经特别讨厌找工作,被否定过多次了,心灰意冷。”临近毕业时,祝宁的同学有的签约企业做了文员、秘书,有的做起了销售、导购等。“大家不是非常满意。学了四年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感觉学无用武之地。”祝宁说。 今年8月,祝宁毕业回到济南的家。“没有工作在家里闲着,心情特别烦躁,经常跟父母吵架。”期间,祝宁也偶尔去招聘会找工作,不过,招聘单位少之又少而且招聘会上的“含金量”很低,让她很失望。 长春大学大四学生杨爽就读于旅游管理专业,从9月到现在,她已经通过网络应聘过十几家单位,除了有两三家通知她笔试之外,大多没有回声。事实上,杨爽工作的期望值也并不是很高,“能同意要我就好,工资能达到2000元以上最好,少一些也可以考虑。”杨爽说,去年亲眼目睹了学长们在金融危机下求职的艰辛,她和许多同学的就业观都发生了转变,“现在就业岗位的确少了,这促使我们去反思,应该如何尽可能提升自身素质。”杨爽说,去年开始,她就主动关心校园宣讲会,甚至去招聘会上感受氛围,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选用标准,同时在课余弥补自己的不足。 通往就业岗位的路显得那么漫长而曲折。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30万,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虽然今年一些就业数据看起来很乐观,但仔细分析就知道,今年数据比的都是去年金融危机最严重时的情况,实际远远没有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一位长春市人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