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志愿精神融入工作,把志愿服务当作一种休息方式,工作和生活就会永远充满快乐! 八年前,网络上一篇名为《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帖子捧红了义务支教贵州山区的大男孩徐本禹。 徐本禹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是一名小学民办教师,母亲在家务农。 1999年,徐本禹考入华中农业大学。他端过盘子,扛过书架,做过家教,也受到过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我一直告诉自己,别人给我一口饭,我一定要还别人一碗肉!”大学四年,徐本禹用自己的奖学金和生活补助资助了5名贫困学生。 做家教时偶然看到一篇对贵州“岩洞小学”的报道,这改变了徐本禹的人生轨迹。2002年暑假,他和4名志愿者来到了岩洞小学。虽然只停留了23天,返回母校后,他却常常接到来自岩洞小学的信。孩子们的惦念让徐本禹“感到了一种被需要”。 2003年,在得知考研成绩的当晚,徐本禹第一次失眠了。“当时成绩很好,是可以公费读研的。”当得知学校不能为他保留研究生入学资格时,徐本禹作出一个重要的决定——放弃读研,去岩洞小学当一名支教老师。“年轻的时候应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徐本禹说。 起初,父亲对于徐本禹放弃读研的选择“很生气”。说服了家人后,徐本禹带着自己省下的2700多元奖学金,踏上支教之路。让他惊喜的是,母校决定破例为他保留两年研究生资格,支持他去做一名全日制志愿者教师。 初到狗吊岩村,徐本禹住在村长家。狗吊岩村没有通电,只有煤油灯和蜡烛陪伴徐本禹度过每一个黑夜。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