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弘毅网!本网站现已开通校园用户注册,校园用户仅限合作校园IP段内注册!已注册的校园用户账号可于校外免费访问本资源库!

文章列表

创业实训

当前位置:主页 > 创新创业 > 教学实训 > 创业实训 > 正文

主动放弃城市生活 部分大学生选择回到泉州农村(2)

时间:2018-07-08 14:07 作者:hongyi 来源: 人气:

­  李怡龙的家乡在永春县东平镇冷水村,今年28岁的他,是永春一沉香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总经理。这家合作社长期供应数十种珍稀名贵树种。如今,合作社的苗木种植年收益达500多万元。

­  不过,创业之初并非一帆风顺。2013年,李怡龙从厦门某大学毕业,他第一时间回乡种植沉香树,但没过多久,他发现,自己欠缺实践经验,投资的10万元打了水漂。随后,他决定到厦门等地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其间,他接触了一些农业项目,如新品种荔枝种植、沉香种植,一番研究后,他认为这些项目与家乡的生态条件能很好地结合。于是,他与父亲共同成立了“永春永发沉香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200亩沉香树。

­  翌年,200亩沉香树为李怡龙及合作农户带来数十万元收益,在庆贺之余,他又开始思考新一轮的种植计划。这一次,种植面积成倍扩张,李怡龙经营的合作社成为永春县最大的沉香种植示范基地。目前,李怡龙销售沉香树苗的主要渠道为线上。

­  为爱妻回乡养鸡

­  农场经营得风生水起

主动放弃城市生活 部分大学生选择回到泉州农村

­  经营农场多年,姚志忠已从白皙小伙变成了山野农夫。(张九强 摄)

­  2012年,2只狗、39只母鸡和6只公鸡和刚毕业没几年的姚志忠,一同生活在南安向阳乡这片1000多亩的深山老林里。2018年,15000多只鸡、鸭、鹅、羊让这片山地生机勃勃。它们的主人姚志忠也从白皙的小伙变成山野农夫。大学读金融学专业的他,把农场经营得风生水起。

­  2012年,因妻子坐月子时嫌鸡肉太油腻,姚志忠到处找,却找不到不油腻的鸡。他心想,老家向阳乡山好水美,不如回乡养鸡。要开农场先得有场地,他找了三四个月,才找到这片有水、可通电的山地。

­  “前两年没雇人,一个人建鸡舍、修防护网、喂鸡、收蛋,晚上研究仿野生养鸡。冬天下霜,我也能忙得浑身是汗。”姚志忠说,起步时,他两个月才下山一次。现在,他线上线下铺开销售,经常忙不过来。“农场经过几年时间的打基础,现在步入发展期。”他笑着说,“创业的初衷是为了妻子,但经过几年的打拼,自己已习惯山林的生活,变成真正的农夫。”

­  分析篇

­  是什么原因促使大学生放弃城市的高薪工作和舒适的生活,回到农村艰苦创业?采访中,不同人给出不同的答案。

­  传承技艺分担父母辛劳

­  记者了解到,郭炜兰和姚志忠一样,回农村创业的最初想法并非“宏图大志”,而是对家人的温情、体贴。

­  郭炜兰从小看着父母那么辛苦,懂事的她总想帮忙。7岁时,她就跟着母亲上街卖面,10岁时就学会了擀面。上中学、读大学时,她更是心疼父母,一回家就抢着擀面。现在,她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一天能擀100多斤面。对她来说,擀面不仅能传承祖传技艺,还能分担父母的辛劳。姚志忠则是出于对妻子的爱,希望她能吃上不油腻的土鸡土鸭。

­  农村潜力巨大颇有前景

­  刘欢表示,当初之所以选择回乡创业,是考虑到农村的潜力,年轻人有更多施展的空间,可以实现个人价值。而且,农村市场尚未被有效开发,他凭借这点,发现了商机:“晋江学校多,学生可以进行农业实践的基地几乎没有,这是一块巨大的市场,如果可以有效利用,那是很有前景的。”

­  回报家乡提高村民收入

­  李怡龙说,合作社核心成员12人中,有6名大学生和6名当地老农,自从加入了合作社,大家年收入均增长了不少。他告诉记者,一开始回乡创业,村里人都不理解,认为好不容易走出大山,为什么又要回来?但他认为,不管在哪里做什么,只要用心体会生活乃至创业过程中的乐趣,理智地看待身边发生的一切,都会感到快乐。“虽然我没有在大城市发展,但为家乡的发展献力,能使我精神富足,相比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更加弥足珍贵。”李怡龙说。

­  困难篇

­  回农村创业不比在城市工作压力小,创业者又会遭遇什么样的问题?记者通过采访,总结出他们遇到的困难。

­  经验不足易栽跟头

(责任编辑:晨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