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主编的《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发布。 报告表示,“十三五”时期,中国的就业总量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结构性问题将成为就业的主要矛盾。相对来说,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及城市本地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较为突出。
产业结构调整或致失业风险加大 报告显示,当前中国新增劳动力供给并未出现剧烈下降,至少在2020年以前,劳动力总量供给大于需求,无论是劳动供给的增量还是存量,并不存在严重的短缺现象,甚至在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力供给还有富余。 “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期,就业结构调整面临更大不确定性,结构性失业风险将会明显增大。 “全国算下来,这样一个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关、停、并、转’以及由此形成的下岗,数量会比较大,可能会有几百万。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再就业问题以及他们失业的生活托底问题,将是‘十三五’期间就业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说。 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环境依旧脆弱 张车伟认为,有必要澄清当下社会对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的误解。目前,学术界虽已接受中国经历了刘易斯转折点和人口红利消失的观点,但往往将人口转变与劳动力绝对短缺联系起来。实际上,虽然中国已经跨越刘易斯转折点,但并不意味着已经进入劳动力绝对短缺时代,周期性失业还将发生,劳动人口中的 “4050”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外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环境依然比较脆弱,未来仍然是就业政策的重点帮扶群体。 部分企业存在减员现象 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表示,近年来,部分钢铁、化工、煤炭等领域的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存在一些减员现象;部分生产制造类企业也出现用机器替代人工的现象,每年机器人使用量增长超过20%。 专家认为,当前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在上升。劳动关系领域的案件在增加,区域性的不稳定风险也在集聚,不能忽视经济调整所带来的失业风险。而且,目前一些“僵尸企业”的破产倒闭、隐性失业等,都对就业产生了一定冲击。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