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佛山过去一年有何探索,成效如何?日前,佛山市教育局公布《2018年佛山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8年,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初次就业率为99%,超八成留在佛山就业,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37%。 2018年是佛山市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的收官之年。高就业率和高用人单位满意度的背后,是佛山中职教育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培养优质劳动大军,支撑佛山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佛山进一步畅通职业教育学生升学渠道,近一半中职生升入高等教育院校,37人被录取到本科院校。 新增12个专业布点 实现产业与专业“零距离” 据《报告》统计,2018年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就业人数为17975人,初次就业率为99%,初次就业平均月收入为2501元;对口就业率为88%,比2017年提高8.79个百分点。 初次就业率接近100%,这背后离不开佛山对专业的调整和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推进。2018年,佛山市26所中职院校新增专业布点数12个。与2017年相比,调整后的专业更向第二产业集中,加工制造类新增3个专业,其中新增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5个专业布点,进一步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相关专业的建设水平,促进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如今,在原来项目基础上,佛山增加了15个省“双精准”示范专业建设项目,11个市“双精准”示范专业建设项目,2个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和2个现代学徒制公共实训中心。佛山市依托市财政资金对其中华材职业技术学校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4个中职制造类专业,给予每个专业200万元建设补助。近三年,市级职业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达到了70个。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做到学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岗位零距离,不少学校也进行了专业优化调整探索。顺德区均安职业技术学校推行“大类招生,专业细分”的改革模式,形成了以服装设计、汽修、计算机平面设计、电子技术四大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构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专业结构。 《报告》指出,未来佛山职业教育将以服务智能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大专业内涵建设力度,实施产教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 进校即进企 校企深融合满意度近100% 2018年,佛山市通过教育部第一批地级市现代学徒制试点验收。其中,佛山市中恺汽车公共实训中心联合佛山市国际车城中的90个品牌企业,按照“招生即招工,双导师”等方式,先后接收了来自佛山市中职学校近150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现学生“进校即进企”。 打造公共实训中心是佛山实践混合所有制办学实体的创新性探索。根据佛山市重点产业布局,通过政府向产业学徒培训中心购买服务,佛山联合中职学校建成混合所有制的智能制造、机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特色公共实训中心。 校企深融合,第三方考核是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不断提升与职业学校办学质量把控机制缺失的有力举措。作为国务院办公厅确定的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佛山市还积极探索创新人才评价模式,率先在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试点人才培养第三方考核机制。 2016年以来,佛山市依托行业协会、职教专家和中职校专业教师构建了毕业生质量第三方考核体系并在全市试点实施。目前已经统筹开展了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等13个专业人才培养第三方考核评价工作,8个行业的65家各类型企业通过提供岗位能力要求参与了考核方案(KPI)的制定,使得评价结果更全面、更科学。 基于考核结果,中职学校得以发现人才培养的不足,促使职业学校不断改进提升,更好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数据显示,2018年佛山的中职学校培养的全日制毕业生留在佛山区域就业比例(本地就业率)达到81.62%,对口就业率88%,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37%。 据了解,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包班搭课”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近5年培养了756名优秀毕业生,毕业生深受中小微企业欢迎,78%的毕业生经过短期工作即成为骨干。 顺德陈村职业技术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率先实行了“毕业汇演展示”与“幼儿园入校专场招聘”相结合的第三方考核模式,为用人单位与学生创造近距离的双向沟通机会,3年来签约成功率达100%。 升学渠道畅 高等教育升学率达44.88% 近日,《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出台并提出,今后3年我省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路线图、任务书,到2021年新增高等职业教育学位12万个以上。 (责任编辑:晨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