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创新打造特色平台。推进“千人计划”产业园、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吸引人才创新。截至2018年底,宁波市省级“千人计划”产业园数量跃居全省首位,其中,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入选省级“千人计划”产业园,使宁波成为全省唯一拥有两个省级“千人计划”产业园的城市,并先后吸引中乌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西电宁波科技园、中石化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一批高端平台落户;新增院士工作站22家,同比增40%,全年来宁波院士工作站指导工作、开展合作的院士和专家达到1150人次,其中仅院士就达182人次;新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4家、省级工作站17家,招收博士后101人,出站留甬25人;新建宁波人才工作海外合作中心4个。 三是构建全球引才网络。为加强人才精准服务,打造触角前伸、服务前移、平台前置的人才服务网络,2018年3月宁波在全国9个重点城市启动运行人才联络服务站,并选派15名优秀干部驻点挂职,为人才提供点对点上门服务。截至2018年底,联络服务站已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90个。此外,宁波在15个国家设立海外引才站点,已引进高端人才项目60个。 三、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合理流动配置 一是完善人才职称评审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的人才评价、使用、管理自主权,激发企业人才自主评价积极性。2018年宁波市率先把工程系列104个专业中级职称评审权限下放至县级,在40家企业试点开展中级职称自主评审,在全市6000多家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 二是深化人才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异地就医医保联网结算,2018年全市65家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同比增长209%,与上海23家医疗机构实现门诊就医直接结算。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2018年,宁波社保卡业务银行办理网点扩充至916个,且90%即办网点实现双休日经办,102项人社业务可通过社保卡直接办理,人社自助服务一体机超过900台并实现街道(乡镇)全覆盖。 三是深化人才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推进专业技术人员分类评价改革,鼓励科技人员以离岗、兼职以及在职方式创办企业或者提供科技服务,赋予顶尖人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最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进一步鼓励人才创新。落实科技成果使用、收益和处置权等“三权”改革,允许科研人员在研发阶段分割成果所有权,提前锁定创新收益,对高科技人才项目,将间接费用提取比例提高至50%。 四、强化人才服务,解除人才发展后顾之忧 一是加强专家服务管理。实施高层次人才专家服务证制度,推进专家服务管理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宁波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专家服务26条,完善领导干部顶尖人才团队联系制度。2018年,由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带头联系1名甬籍院士、2名高层次人才和1个重大人才平台,带动实现市县两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甬籍院士、在甬专家、“千人”企业“三个全覆盖”,专家景点游览、场馆健身、公交出行等“十个全免费”。此外,推出“互联网+社保卡”人才服务APP,实施仅4个月,累计免费享受公交出行5万次、场馆健身2800次。 二是设立人才服务组织。为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2018年7月宁波率先在市委人才办下设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从组织架构上保障人才工作常态化专业化。同时,组建由27个部门组成的服务联盟,专门解决高层次人才包括“房子、孩子、身子、本子、票子”在内的“关键小事”,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截至2018年底,宁波人才服务联盟累计服务各类人才达2万余次。 三是落实人才服务保障。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落实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安家补助、新引进高级人才及基础人才在甬购房补贴。截至2018年底,宁波市为创业实体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过7.5亿元,带动就业人数2.2万人,同比增长19.8%;为全市565位高层次人才发放安家补贴额5690.9万元;为已认定的126位高级人才发放购房补贴630万;为大学生发放购房补贴14.12亿元。 (责任编辑:晨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