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弘毅网!本网站现已开通校园用户注册,校园用户仅限合作校园IP段内注册!已注册的校园用户账号可于校外免费访问本资源库!

文章列表

行业求职宝典

当前位置:主页 > 求职就业 > 求职宝典 > 行业求职宝典 > 正文

人工智能概念遇冷 行业人才仍是关键要素(2)

时间:2019-05-03 22:31 作者:逆风飞扬 来源:网络媒体 人气:

  商汤科技就曾联合OPPO手机,为旗下旗舰机R11s提供面部识别解锁方案,但是经过我们的实际测试,R11s除了能扫描人脸并解锁外,我们竟然用一张一寸照片成功解锁手机,这其中的安全隐患有多大各位想一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看IT耳朵评测文章,了解更多内容)当然智能手机的前置摄像头采用什么样的参数和防抖技术是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公司无法控制的,所以出现这样的体验结果并不能完全怪方案提供商。

  但换个角度想想,消费者可没时间理解这技术背后的复杂程度,大家只会觉得面部解锁这个技术不好用,慢慢的就会让那些敢于尝鲜的体验者失去热情,甚至不再接受这项技术。就像两年前的VR市场,九块九的VR设备的确让更多人有了亲身体验VR的机会,但是也让跟多人远离了VR,不是吗?

  抢人才 却留不住人才

  人工智能虽然出现已久,但是国内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并不多。根据亿欧网发布的《亿欧智库:主要中国企业核心AI人才图谱》显示,218位人工智能华人高管里,知名大学相关专业毕业的博士生占85%,而这些人基本上涵盖了国内你能想到全部人工智能知名公司。

  但是,有了这些人就能踏实搞好产品吗?通过整理公开资料我们发现: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离职创立Deeplearning.ai;百度高级副总裁王劲离职成立景驰科技,专注于无人驾驶出租车技术方案研发;云知声CMO离职创办人工智能教育公司先声教育;商汤科技曹旭东离职后创办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格灵深瞳的丁鹏博士离职创办人工智能医疗公司DeepCare;英特尔的吴甘沙等5人离职创办自动驾驶公司驭势科技;乐视超级汽车副总裁倪凯单飞创办禾多科技……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曾公开表示“人工智能目前最需要的是人才,尤其是在行业应用领域。”

  可见人才对这个行业的重要性。几乎每个成立三年以上的人工智能公司都会存在一次“团队出走,二次创业”的事件,也正是这些“釜底抽薪”事件的发生,导致很多公司在产品迭代上停滞不前。

  根据数据报告显示,目前人工智能企业更加青睐于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高端人才,且挖角的工资一般是现有工资水平的2-3倍。顶级人才离职创业、中高端人才被挖角已经成为国内人工智能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大潮退去 人工智能还能走多远?

  伴随着比特币的火热,区块链近来成为关注的新宠,大额融资事件也开始逐渐出现,一时间大家茶余饭后都用“炒币”作为谈资。而炒作了一年的人工智能技术,似乎遇冷了。

  这里所说的“遇冷”并不是说行业的凋零,更多是指在一年间形成的行业格局。从资源的角度来说,过去的一年间国内前50的人工智能企业几乎拿到了市场上80%的融资,而由此带来的资源高度集中是后来的创业者所无法企及的。从技术角度来看,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图像处理、辅助驾驶等相关领域也已经形成一超多强或者多超多强的局面,中小团队很难与之匹敌。从应用角度来看,诸如商汤、云从等公司已经和众多伙伴展开合作,这背后的数据将是技术迭代的前提条件,又甩开那些只在实验室中做研究的团队几条街。这样看来,抛开BAT、微软、谷歌等顶级巨头不谈,单单是头部的这些人工智能公司就已经印证了所谓的“二八法则”,其他公司还能走多远?

  当下国内整个人工智能公司的现状是这样的:首先,钱是有的,动不动就几千万上亿的融资比比皆是;其次,人才是有的,上文已经提到挖人才的现状,另外很多公司也与知名高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最后,技术是有的,据官方数据显示语音的识别准确率已达99%,图像的识别率也在95%以上。但一年下来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却寥寥无几?

  或许2018该是技术落地的一年,也是去伪存真的一年。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