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ICT相关产业的产值保持着接近年均20%以上的增速,然而基于教育部数据看,每年ICT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人数增长不超过10%,这部分新兴供给还需要2~3年时间才能胜任岗位职责。尤其是欠发达地区,ICT人才短缺将会成为欠发达地区发展该产业的制约瓶颈。 从美国知名理工大学毕业的李昱已在国内通信龙头企业工作多年,而像他这样的EE(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回国的第一选择都放在了一线城市。 据李昱观察,在核心研发部门,他的同事以海归硕士和本土985博士两类居多(为应届生情况,本土985硕士社招的也不少)。本土人才主要以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中科大为主,且基本都是博士毕业,而他985母校的本科班级中,至少有六成同学在一线城市就业,专业领域上有3成左右转去了互联网和金融企业。 相较就业面和待遇都不错的EE专业毕业生,集成电路面临的人才问题更为严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7-2018)》显示,到2020年前后,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人才需求规模约72万人,而我国现有人才存量40万人,人才缺口将达32万人。 何晖表示,如今的集成电路对口毕业生从事半导体行业的意愿很低,985/211高校毕业生中集成电路及相关学科留在本行业就业的比例是2%,非985/211是12%。除了薪资问题,对行业的熟悉程度也是一个问题。“对刚毕业的应届生,半导体设计公司一般给到每月万元以下的待遇,这就和互联网行业形成了对比,所以就有大量集成电路毕业生跳到了互联网行业。” 不过,互联网行业收入比半导体收入高是一个全球都存在的现象,何晖称,这是时代决定的,全球只有两个地方的半导体人才收入高于互联网行业,一个是韩国,一个是中国台湾。这两个地方如今的产业搭建也并非一蹴而就的。 解决人才缺口也需要社会引导。如今,赚快钱、追热点让不少尚未形成成熟择业观的在校生欠缺理性的认识,在悬殊较大的薪资待遇面前,一些刚毕业的学生确实难以拒绝高薪非对口专业企业开出的条件,“可以说这是一种舍近求远赚快钱的短视行为,因为做芯片工作可能存在投入长、前景不确定因素,叠加起来导致就业的学生越来越少,学校和社会也需要加强引导。” 责编:杨小刚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力。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