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曾国藩对于“傲”也是极为警惕的,在道光二十四年写给弟弟们的信中,他语重心长地说:“吾人为学,最要虚心。”曾国藩见过一些颇有才华却不得志者,原因何在?就在于傲慢蒙蔽了他们的眼光,阻碍了他们的进步。曾国藩亲眼看到这些人的傲慢姿态,自己文章“实亦无过人之处”,但是却心高气傲,乡试的时候骂乡试题目一窍不通,会试的时候骂会试题目一窍不通,骂了同学骂考官,一路骂下去, “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因为傲慢,不肯谦虚求学,最后把自己的前途也骂完了,“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因此曾国藩在咸丰十年九月二十三日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总结了这么一句话:“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这是传自他的祖父星冈公,他曾对曾国藩说:“尔若不傲,便好全了。” 可见王阳明和曾国藩都把谦虚戒傲列为品格修养的头等大事,只要不傲慢,其他良好品格就会随之而来。不傲是做人的基础。 关于人生始发点: 最重要的是立志 王阳明从小就重立志,他小时候听说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拉俘虏,就痛下决心立志,一定学好兵法,强国强兵,因此,他的志向就不在科举上。后来王阳明能率兵平定宁王的内乱,和他早年立志学兵法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他在《示弟立志说》就提到:“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学习一事,首要在于立志。如果没有立志,就如同种庄稼,没有先培植好植物的根,却徒然进行灌溉,再怎么辛苦,也无非是白白劳作一场。 曾国藩也把立志当成人生的根本和出发点,他认为人如果能立志,哪怕做圣贤豪杰也不是件困难的事情,有志之人何必去借助他人成事呢?在道光二十二年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提到读书之道,他认为最重要的是立志,“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了志,读书就会求上进,不会自甘于落后,可见这立志,也与竞争心理有一定关系。只要立志,哪怕是在“旷野之地,热闹之场”,都能精心读书。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