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会展业发展势头迅猛。根据《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11)》显示,近年来中国会展业年均增长近20%。2010年国内举办的展览会超过5400个,比上一年增加了约800个。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有会展场馆245个,室内展览面积约651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约374万平方米,总面积超过一千万平方米。文化会展业作为其重要部分,分享了整体的发展优势。
专业化、品牌化的文化会展逐渐形成。文化会展逐渐向细分产业延伸、向地方特色延伸。细分产业化的品牌展会有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中国演艺产业博览会等,已成为动漫业、游戏业、演艺业的主要展示平台和产业提升的拉动器。地方特色化的品牌展会有青岛国际啤酒节、烟台国际葡萄酒博览会、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等,展会把地方节庆、产业特点、展览和交易等元素糅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地方的城市名片。 文化会展业从地理上形成以“南深北北”(深圳、北京)为龙头,以西安、沈阳、上海、郑州、义乌、南京、厦门等城市为重点城市,辐射全国各省份、各地区的局面。深圳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北京的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作为文化会展业的两大标杆,体现了中国文化会展业的最高水平。西安的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沈阳的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义乌的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等会展,承担着地方特色文化交流和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布局的责任。 文化会展业在运作上由政府一手操办转向政府主导、市场协同的模式。越来越多的文化会展由政府推动举办,但策划、组织、运行和资金来源都交由市场主体运作。如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由有关部委主办,交由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公司、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等文化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协同的运作模式。 问题 目前我国文化会展内容同质化严重,创新性不足。发展文化会展业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完备的会展产业链、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积淀等。展会的举办可以拉动当地GDP的增长,扩大地方影响力。近几年文化产业类的会展,尤其是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地方节庆,受到各地政府的青睐,许多缺乏基础的地方,也纷纷模仿其他城市,不顾实际情况建造场馆,办节庆赛事,结果许多地方的文化会展就是一座孤零零的展馆、几场同质化的文化演出和展览,缺乏市场和特色,跟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基础、城市建设无法形成配套,无法良性互动。 场馆浪费严重,后续运营能力差。很多地方重场馆建设,轻场馆运营;文化会展由地方政府一手操办,从会馆的建设到会展的举办均缺乏相应的立项、论证和规划,对后期的运营主体、运营模式更缺乏相应的考虑,认为只要修建了场馆,就会产生会展经济1:9的带动效益,就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实际上,文化会展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与区域经济的市场要素、区位要素、产业要素等宏观因素相关,另一方面与场馆后期的利用和运营相关。目前,全国会展场馆建设面积迅猛增加,但展馆的平均利用率却低于25%,就连展馆利用率较高的北京也只有40%左右,上海为60%左右,而国际上较佳的展馆利用率一般可达到60%至70%。展馆利用率低与运营模式不良相关联,导致展馆运营亏损。2008年北京奥运会过后,水立方主要的运营收入来自于接待参观和承办活动,2011年,水立方共承办了68项活动,年自营收入为8800万元,但成本费用却高达9929.9万元,亏损上千万。 趋势 文化会展业面临着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近几年,中央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特别是在《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形成3至5个覆盖全国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会展,逐步建立结构合理、特色明显、功能互补的文化会展业体系。 随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行业集中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将提高,但行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未来几年,文化会展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行业整体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兼并、淘汰趋势明显,集中度将提高。行业的竞争不单是会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包括会展城市、会展项目和会展人才之间的竞争,获得竞争优势需要创新文化会展项目,提升会展服务质量,也要降低会展服务价格,挤压行业利润空间。 (责任编辑:晨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