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高校毕业季,校长们“最后一课”的毕业致辞备受关注,有正能量的鼓励之词,更有契合当下的潮流语言。今天我们来看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四所大学的校长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立学为民、治学报国】 离别之际,我在想一个问题,就是人民大学带给大家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于人民大学精神特质的一点理解和感悟。 首先是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品格。 大家在入学之初接受过校史的教育,应当知道,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关系最为密切的大学。她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她的追求、努力和成就,无不与党和国家的进步思想息息相关,和党和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1937年,在抗日战争烽火之中,党中央在延安创办了陕北公学;1939年,根据革命战争需要,学校合并,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奔赴敌后办学;1948年,为了给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培养大批建设干部,再次合并成立华北大学;1950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决定,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命名组建;1966年,文化大革命致使学校停办;1978年,学校获得重生并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走上了建设现代一流大学的快车道。可以说,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亲手缔造了中国人民大学,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给予了中国人民大学第二次生命,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推动中国人民大学踏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人民大学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高等教育的努力探索;其不同凡响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成功举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典范和缩影。吴玉章老先生等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本着“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的精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启了学校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传统。七十九年来,这种传统虽历经坎坷,但始终薪火相传、熠熠生辉。可以说,在几代人大人“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实践奋斗下,人民大学已经证明她的确对得起“中国人民”这一神圣而庄严的名称。 作为从延安黄土地走出来的大学学子,一批又一批的人大人选择去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去触摸国家深处的肌理,去践行“行为精英、心为平民”的价值追求,让我感到由衷地骄傲。所以,不管作为校长、师长还是学长,我都由衷地希望同学们能够像你们的师兄、师姐一样,以赤诚的爱国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去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生活当中。 (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2016届本科生毕业典礼)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那些等待你们的诗和远方】 不久前,我们名家论坛的一位嘉宾说过,人生就是一场直播,没有重来一遍的机会。你们的大学生活也是直播,即便不是百分之百的完美,即便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也没有重来一遍的机会了。但是,你们可以把大学生活,当作未来生活的彩排,当作进入社会的预演。 因此,你们在告别大学生活的时候,在庆贺和欢乐之余,也拿出点时间,对过去的四年,做一些认真的梳理,做一些深刻的反思,也是必要和有益的。这样,那些曾经的奋斗,曾经的历练,会让你再接再厉,成为素养和习惯;而那些曾经的疏忽,曾经的苟且,会让你引以为戒,就不会再继续了。就像《大学》里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样,每一个明天的你,都是一个更好的自己。你无法修改昨天,但可以塑造明天。 现在,你们正面对着一个新的未来。在你们未来的生活中,不应有苟且,只应有诗和远方。 诗是什么?诗就是美好。美好的景色,美好的人物,美好的感情,美好的事业……等待着你们的,有如此之多的美好,值得你们用饱满的激情,用灿烂的笑容,去迎接,去遇见,去拥抱,去拥有。 远方在哪里?远方就是未知的世界。因为未知,所以新奇,所以有趣。我想,如果你们把大学四年重过一遍,一定会过得更好;但我又想,可能没有几个人,真的愿意重来一遍。因为,大学生活,已经不是你们的远方了。远方不仅有阳光,还有风雨,不仅有坦途,还有荆棘……而这正是远方的魅力所在。你们会在多变的远方,在探知未知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大的人生快乐。 (责任编辑:晨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