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弘毅网!本网站现已开通校园用户注册,校园用户仅限合作校园IP段内注册!已注册的校园用户账号可于校外免费访问本资源库!

文章列表

灵活营销

当前位置:主页 > 创新创业 > 小微企业 > 灵活营销 > 正文

创业团队如何避免走入KPI的陷阱(2)

时间:2016-08-01 16:41 作者:朝烽 来源:未知 人气:

做用户运营的同学应该深有感触,其实我们已经在用户激励环节扮演了一个「给用户制定KPI」的角色,即我们希望用户完成什么样的行为,然后获得我们的反馈和激励。只是这个过程非常微妙的点在于,对用户的KPI制定得合理,用户会很愿意来完成期望的行为。而工作中的KPI同样是公司或者老板希望员工完成什么样的行为,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从而获得公司给予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KPI永远是和激励结合在一起的。

同样,大公司内的跨部门合作,首先问清楚对方的KPI是什么,再来考虑合作的最佳结合点。

3.几个常见的KPI陷阱

(1)单纯看数字

业内有一句常见的话叫作「请拿数据来说服我」,或者叫「数据永远是不会骗人的」。

但我一直认为,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一个数据给不同的人去分析就有不同的讲法,不要忽视了人的主观性因素。不管是KPI还是听起来高大上的OKR或者SMART,制定时第一点都要求有具体明晰的可量化数字。「工厂计件式」的考核方式在一些公司仍然存在,但很多时候数字真的是一个很没有意义的KPI。

以新媒体运营为例,「10w+」现在成为了衡量一个新媒体运营人员业绩的标配,很多负责微信内容运营同学都在苦苦写段子写鸡汤做标题党,这件事情本身无可厚非是有意义的,不管是从内容运营还是品牌运营出发,内容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品牌曝光量随着阅读人数的增加也不断提升,但是「10w+」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应该去追求的。对于至少80%的创业公司来说,不管做出多少篇「10w+」的文章,也不能对公司核心业务产生什么价值。尤其是现阶段寒冬下很多创业公司一批一批都死掉的时候,你告诉我说你家微信有「10w+」的阅读量,我只能回一句「excuse me?有什么卵用?」。

早在微博还算是新媒体核心阵地的时候,那时候主流的考核指标是粉丝数和转发量。我就发现很多企业蓝V喜欢发段子,为什么呢?因为段子容易被转发评论,这样KPI蹭蹭蹭就完成了,但是这件事对于企业做新媒体的意义却不大。

另外,迄今为止绝大部分数字指标都可以通过刷的方式来完成,粉丝数,微博转发量,微信阅读量,知乎点赞,APP新用户,其背后的产业链完善程度可以让很多瞎制定KPI的老板们惊呆。

(2)短期见效,却损害产品的长期发展

百度贴吧商业化是最好的案例,公司官方也承认了卖吧的背后存在问题。站在一个社区产品商业化的角度,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去变现,但需要时间,也需要人力投入,而卖吧是一种最简单的变现方式,为了完成KPI,所以这样做了。但是后来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 为了这一点点的收入,损害了百度每年至少投入数十亿打造出来的品牌,牵连了百度所有产品。

(3)团队之间各自为政,部门KPI完成,公司业务完蛋

之前在「当团队里两个PM打起来了肿么破」中提到过:产品经理的诉求是多做需求快速试错,而项目经理的诉求是按时按质完成需求,多做多错。一个希望多做,一个希望少做,这时候就有冲突了,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维度,决定出优先级顺序,在面临冲突时双方都需要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协。这是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的矛盾。

曾有人在我微信后台留言说,公司的设计师有自己的一套考核标准,创新性是他们的重要考核点,所以设计师在产品端内做了大量的交互创新,改掉了同行业产品一直默认的习惯。说实话创新这个东西,有很大的风险性,就我在工作中的观察,站在不同的角色去看一个设计的好与坏,真的是人各有所好。对于上面讲得这个案例中的设计师来说,交互创新与视觉创新是一项证明自己工作能力的事情,但是对于整个产品项目,创新的背后或许带给用户不习惯,潜在的流失,这些风险却要由产品经理去担负。

4.创业团队如何避免走入这些KPI的陷阱,我有三点建议:

(1)设置考核标准的人真正懂业务

如果一家公司的KPI考核标准设置得过于奇葩,多半是设置考核标准的人不懂业务,纯粹瞎拍。比如「我们也要做个微信出来」,「我们也要做个淘宝出来」,「我们也要做粉丝经济,做上百万的粉丝」,说过这种话的人通常是不懂业务的,只会跟着市场噪声走。

考核标准是按照业务逻辑拆解的,而非臆想出来,数字指标一定要有完整的逻辑去支撑,不可强行拍脑袋。比如:「我不管你怎么做,反正今年你得给我完成XX的收入指标」,这个指标可能无论如何都完不成,这不是逼着员工走人或者铤而走险嘛。再比如「不花一分钱你给我做到千万用户」,当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就暴露了自己不懂业务和缺乏常识的事实。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