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常用的验证技术是数字密码验证。但越来越多的生物识别技术正在得到应用,如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指纹识别、掌纹识别、笔迹识别、虹膜识别乃至键盘敲击识别。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会把移动支付带入生物识别时代,极大地缩小支付与生活的距离,也使得人们对支付本质的认识产生根本性的改变,有可能产生“支付即生活”的认识,这正是支付宝为应付这个时代的危机所采取的战略。在支付宝的页面上,已经有30多个场景,上到跨境转账,下到高考查分,几乎无所不能。 也就是说移动支付时代场景的重要性将使得支付行为日益碎片化,这又使便利性被充分重视。提升便利性正是技术的作用,它反过来又会从根本上改变支付的性质,使支付融入生活。 那这条技术之路的尽头是什么?是去设备化。 何为去设备化?就是不借助任何除身体之外的设备进行支付。 在电影《时间管理局》中,人类的寿命是无限的,前提是你要通过工作使得你手上的一串数字保持不为零,要不然下一秒你就得死。而这一串数字,可以用来交换任何商品,过程只是交易双方握手即可。 为什么去设备化可能成为支付技术发展的终点? 首先, 移动支付使得支付行为通过各种场景深度参与到生活,甚至有可能最终融入生活。 而最直接参与生活的,就是我们的身体。所以,身体是一个极好的支付工具。 其次, 在支付验证技术的发展趋势中,通过身体特征来进行验证已成为一种潮流。 因为虽然现在的验证技术已经很安全了,但始终存在着漏洞。这世上,唯一不能被偷走的,就是你自己。所以,身体也是一个极好的支付验证手段。 再次, 越来越多样化的支付工具,其实都在指向身体。 比如眼镜、指环、手表等等,都是与人的身体紧密相关的,表面上看是支付设备越来越多样化了,实际上是支付工具越来越“生物化”了。而这生物化的尽头就是把身体当支付工具。
其实,讨论了这么多技术发展的终点,主要是为了说明一个可能—— 支付发展的终点有可能是去中心化。 目前,所有支付手段的核心都是“银行账户体系”,这就是一个中心化的支付系统。甚至以挑战者姿态诞生的支付宝,也是利用中心化的模式,在交易过程中设置可信任的关口,然后通过多步支付的方式解决远程交易中的信任问题。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支付的本质可能发生变化,特别是当身体变成支付工具后,中心化的支付系统有可能受到挑战。 关于支付与生活的关系,在蚂蚁金服产品总监陈龙于哈佛大学进行的演讲中所提出的“金融生活”概念中可见一斑。 有研究认为2018年,很可能产生通过指纹就完成整个支付过程的技术。试想一下,如果通过指纹就能轻松完成支付过程,消费者还会关心支付行为指向的是支付宝、微信或是银行卡吗?创新产品的优势之一就在于他们的便利性,一当这个便利性被抹平了,那么支付过程所指向的“中心”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 这也就意味着,在社会还没有适应“去中心化”的体系之前,“多中心化”的支付体系是很有可能的。当中心多到一定程度,身体就成了“中心”,直接交易就会越来越被需要,“去中心化”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况且,中心化的支付体系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弊端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明显。 拿跨境支付来说,高昂的手续费和漫长的转账周期是跨境支付的痛点。目前主流的传统跨境汇款方式——电汇汇款周期一般长达3~5个工作日,除了中间银行会收取一定手续费,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也会对通过其系统进行的电文交换收取较高的电讯费,如在我国通过中行进行跨境汇款会被收取单笔150元的电讯费。再就是通过诸如支付宝和微信之类的拥有跨境支付牌照的公司进行,但会受到单笔支付规模的限制。同时,费用和程序繁杂问题也不容小视,特别是在跨境电商日益呈现订单碎片化的趋势时。 另外,因为传统金融的支付体系不够发达,全球仍有逾25亿人口没有银行账户。而这些,都为“中心化”的支付体系在全球贸易背景下的不适应下了“注脚”。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