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热点事件来得快去得也快,每个月总有几天朋友圈被刷爆。借势营销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规的“取巧”运营。
作为运营汪,肯定曾遇到过老板在公司群里@你说:“这个热点,我们也可以结合做做嘛”。而你的内心是崩溃的,这TMD和我们产品有毛钱关系啊……最后你绞尽脑汁交上了作业,老板给你一个赞,意味深长地说:下次还可以blabalbla~
好了,这是一篇严肃的干货文章,切入正题。
【借势营销的心态】
笔者认为运营者首先有一个正确的心态:
就单次热点出炉后全民借势营销而言,成功的脱颖而出,会被大家奉为经典案例的概率不及百万分之一,这个数字是瞎掰的,反正是对于没有什么知名度的品牌靠借势营销走红是及其困难的,不然你以为为什么大家每次转的都是杜蕾斯的图,难道全中国就没有更有创意的广告文案了吗?当然不是,虽然借势营销借的是人家的“势”,但能不能成功转化为自己品牌传播的加一把火,本身的品牌力也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虽然现实就是如此残酷的,但我们评判一次借势营销的效果的时候并不是以是否刷爆朋友圈为终极标准的,对于还在起步阶段的品牌,通过每一次的借势营销,多一点品牌曝光,多增几十几百个用户,就是成功的了,慢慢的像滚雪球一样,经验越来越多,效果也会愈来愈好,品牌知名度上去了,自然下载量也就水涨船高了。
然后就每个产品日常地进行借势营销时,我认为在准备投入和效果预估上分为两个梯度:
第一种占95%:紧跟时下热点(人物、话题、节日、事件、现象等)进行社会化营销等,保持与时俱进,这也可以说是运营人的基本技能;
第二种是5%:针对和自己的产品有较强契合点的热点,结合全公司内外的资源进行借势营销,这种情况下就不单是一张图、一篇推文,而可能是针对性推出新产品、举办活动、进行异业合作等等了。
【如何进行借势营销】
本篇不捧杜蕾斯,因为笔者认为老杜家的借势营销水平顶多也就是中级水平,每次有热点事情出炉,一批业内人士总是抢着去转他们家的案例,但转来转去,可能有的HR会想把他家的文案挖过来,但他家的销量蹭蹭蹭上去了吗?反正我是没看到相关数据验证,好吧,广告费应该省了不少吧。
借势营销的三个要素:
个人认为借势营销在策划执行上有三个要素:一,反应快。二,创意好,三,有实效。
一,反应快很好理解,这是最基础的,考验的是执行力,就是大冬天深夜看到突发事件也要挥泪告别被窝起来敲键盘的精神。不管内容怎么,每个热点爆发后第一个借势的人,推文的阅读量绝对不会低的,但实际上就本人看到的,越是大牌,往往反应越快。
二,创意是遇不可求,总体来说跟执行者的个人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提高的办法一方面是增加自己的眼界和知识,一方面是博取众长,多观察和模仿其他的热点话题人物、借势大师是怎么做的。
三,有实效。不带明确目的借势营销就是耍流氓,增加品牌曝光是无法被列入KPI的附加值。所有如果你是电商或者020类,那成单量和成交总额的增长是实效,如何你是社区型APP,那用户产生的UGC数和日活增长率就是实效,如果你是做微信公众号,那阅读率、转发率、新增粉丝数就是实效。
热点在哪?
借势营销中的“势”就是指热点,一种是可预期的,如节假日、重大赛事、热门电影上映、热播剧等便属于此类;一种是不可预期的,如一些突发事件,明星八卦、突然爆红的人事物等等。
如何找热点,推荐以下几个方法:
1、微博的热门话题
2、百度搜索排行榜
3、关注社交平台上的热点人物、自媒体
4、紧盯一些借势做的好的品牌了,比如杜蕾斯、宝马中国、可口可乐等等,关注自己行业的佼佼者进行模仿学员和再超越。
借势的原则:(以下改部分引用自知乎网友@呼啦的相关回答)
1、不是所有热点都适合借势。
首先需要思考热点事件本身是否能与产品或品牌形象产生关联,与自身品牌结合的合理性与贴合度如何。关联越强越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倘若没有关联而硬生生地去做结合,效果并不见得好。其次是那些违反道德与法律,会造成视觉垃圾的热点例如负面的、违法违规、重点灾难事件等,都不应拿来作为事件营销。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