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简介 高科技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它的发展如电子邮件般迅速。我们很难以一幅简单的画面来描述这个新兴的竞技场,无数的电脑制造商、芯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和网络公司互相吞并以求共同发展。例如:IBM于1997年收购了软件开发商后,现又进入了芯片制造行业;美国在线收购了著名浏览器开发商网景公司,并预计将进一步打入电子商务市场,直至2000年1月并购时代华纳公司(Times Warner);官司缠身的微软公司的业务也已超越了网络软件(如网络浏览器)的制造,通过Sidewalk.com开展其他网上业务。 随着价格的下降,PC对于用户的吸引力与日俱增。例如Packard Bell公司现提供的PC,其零售价低于600美元。一些硬件主要生产商如Dell和Gateway则针对家用电脑用户引入了一种分期付款服务,每期付款仅为40美元,这将确保更多的电脑进入美国家庭。硬件市场上的新产品同样使PC更具吸引力。DVD-ROM,一种可存储150亿字节信息的光盘,正冲击着市场。同样,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进入美国家庭的进程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这是一种速度和带宽远胜于56K Modem的网络接入设备。这些新产品的问世刺激了新行业的产生,并对旧市场进行了重新定义。成为门户网站是98年众多网络公司的一大潮流。虽然只是些简单的搜索网站,但这一潮流却造就了Yahoo!、Metacrawler及Excite。他们在网上提供各种信息,从占星术到股指,从免费E-mail到在线地址簿。此举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吸引网上冲浪者,使他们在转向其他网站前多留片刻。事实上,近来最热门的服务便是网上社区,这些社区鼓励访客在门户网站多作逗留,而不是仅仅把门户网站作为通向其他网站的桥梁。
业界趋势 尽管公司总是辗转于高科技界的不同领域之间,但高科技行业本身并不难把握。高科技从本质上可归结于电脑及电脑的方方面面。硬件是电脑的外壳;软件是电脑的程序和语言;半导体和微处理器是电脑赖以运转的马达;网络能使电脑互相交流。 许多求职者为股票潜在的红利所吸引而加入了高科技行业。其他一些则是由于喜欢高科技文化中自由的特性。在高科技领域,工作时间通常决定于何时必须完成,而不是人为确定的;着装风格通常十分休闲(唯一的规定是不得赤脚和过于性感)。 电脑硬件市场十分巨大,而且还在不断扩大。据估计,1997年的市场额高达5,000亿美元,并且还在以每年15%~20%的比例增长。96、97年度仅PC的销售额就分别为600亿美元及750亿美元。软、硬件商都十分重视的一个主要增长领域是嵌入式微处理器——从智能电视的顶置盒、汽车及飞机的仪表盘到各种智能设备中的电脑芯片。
无论是创建表格还是模拟车辆相撞的过程以测试安全性,都是软件在告诉电脑做什么。每台电脑同样需要操作系统——一个全面的控制程序,其功能包括计划任务、存储管理以及控制与调制解调器、打印机等外设的交流。1997年,各大公司更是斥资约1910亿美元用于定制软件及软件维护,还有1070亿美元用于普通软件。 在软件行业,关键是要确保软件产品得到广泛的使用。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名为“Path Dependence”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旦客户安装了某个软件,他(她)往往会继续购买同一公司生产的升级软件或兼容产品。因此,最重要的一点并不在于最好,而在于最早和最出名。目前,微软以绝对优势占领着软件市场。该公司的操作系统运行于80%以上的PC。但一些人认为Java和Linux将挑战这位行业霸主。 谁曾想到英特网也能赚钱?英特网(原名Arpanet)由美军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原来只是作为在核战争备用的通讯系统。而今天,它已成为e-mail和大宗买卖的门户。电子商务何在线广告已成为网上最大的摇钱树。尽管这两项业务还在不断发展和更新。到1997年,众多的零售商充斥了网上市场。但从今天来看,最大的赢家不外乎两种:要么致力于某一项业务,要么具有极强的市场能力。这其中有Dell、Ticketmaster、1-800-Flowers以及互联网先驱Amazon.com和微软旗下的旅行服务商Expedia。 在英特网刚出现时,人们纷纷预言网络内容将最为重要。因此,微软投资了一家飞速发展的在线杂志Slate,该杂志不乏像Michael Kinsley这样的天才。问题何在呢?问题就在于没人知道如何通过内容来赚钱,因为网上已有如此之多的免费内容。然而,在1998年,“社团“网址的日益闻名和网络访客的日益增加,都使得内容网站更为可行。比如iVillage,一门户网站,同时也是一个网上妇女社团。可见,网站内容和电子商务之间的合作将十分紧密。
圈内文化 每当想到高科技公司的职员,许多人的脑海中会本能地浮现出这样一个形象:一个邋遢、戴着近视眼镜,骨瘦如柴的家伙没日没夜地工作在电脑旁。它长满粉刺的脸沉浸在屏幕苍白的亮光之中。的确,我们不能说这种营养不良,倒在桌子底下便能过夜的程序员不存在,但他们决不是整个行业的典范。高科技尽管囊括了从硅片生产到网络门户的诸多领域,但它在诸多方面却是惊人的相似。我们采访了数百名高科技行业的职员,请他们谈谈工作场所、报酬、公司文化、着装等诸多问题。 团对合作是大多数高科技公司的标志,因为产品通常是团对开发的。一位高科技公司的职员告诉我们:“这里的合作气氛相当浓厚,我每天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别人的办公室或者在自己的办公室和别人谈论如何完成某项任务以及业内的最新消息。”在另一家公司,另一位职员评论道:“我们在不同的小组中共同工作,因此尽管这是一家大公司,你也常常觉得自己是集体中重要的一份子。”“实力主义”是又一个在众多高科技公司中极为流行的词语。公司“希望你能主动发言,提出你的观点”,一位职员说。“如果你能让大家了解你的观点,你就能使其实现。”“在这些大男人的世界里,事情的发展不会停滞不前。”一位职员补充说。“那些不能有所成就的人将被辞退,而那些确有价值的人将受到奖赏。” 你可能听说过许多关于高科技公司有利可图的诱人故事。的确,电脑行业已造就了许多百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但我们必须看清的一点是,大多数职员并不是光靠他们的薪水而致富的。相反,他们把现金投入公司股票,这是业内众多职员极为重要的一笔收入。买了股票,职员们便与公司的命运便有了直接的风险联系。一家顶尖的高科技公司“只按行业平均水平支付员工薪水。”有报道说。“这曾经令我和我的同事十分恼火,但后来当我们看见股价不断攀升的时候,我们再也没有怨言。”在许多高科技公司,“高级工程师每年领取10万美元薪水的同时,还能领到两张红利支票以及其他各种收入。” 但如果你想获得那些利润丰厚的股票,那就得准备为公司工作。一些规模更大、历史更悠久的高科技公司通常有着更为传统的工作时间。但在很多公司,“你可以在任何你觉得方便的时间来上班。”“尽管工作时间比较灵活,但你最好还是完成你的工作。如果那意味着通宵达旦,那你也得照办。”许多员工说工作时间通常取决于项目得最后期限。一位员工称:“我每周工作80~90个小时,并会持续一个月。两年前,我经常每周工作100小时甚至更多,为的是完成某项产品。”但事实上,许多员工认为工作的成就感能使长时间工作更具吸引力。“他们带给我们诸多乐趣,所以我们发狂般地工作。”一位员工说道。总地来说,工作时间其实取决于你的具体工作和所在的部门。财务分析人员和营销人员“可能每周工作约60~70小时,但他们通常不会在办公室地板上过夜”,而程序员则经常如此。 高科技公司大多回避“公司着装规定”这种说法。“如果你是一个出色的程序员,没人会停下来说,‘可他穿着拖鞋!’”一位职员说道。很多管理人员穿着短裤和拖鞋前来上班以表示他们对着装规定的不屑。事实上,很多公司强调你穿什么去面试根本无关紧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一名职员都能将西装领带抛之脑后。“我们可以穿任何我们想穿的衣服去上班(时下短裤、牛仔和T恤最为普遍),但着装必须根据工作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营销人员和律师通常比软件开发人员穿得更正规。”一位职员说。 除了那些穿着T恤的软件程序员,许多公司的管理人员“为了会见客户,不得不常常穿职业装。而这些服装的面料也就是棉布而已——对我们来说,每天都是‘休闲星期五’。”在非公众场合,那些职员通常穿牛仔裤和运动衣或毛衣。硅谷的公司环境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轻松。有人甚至看见一些高级管理人员“在晴朗的日子里光着脚散步”。
工作点滴 人人都听说了高科技的繁荣, 因而该行业内并非仅有大公司才享有良好的声誉。“我们的公司很棒!”一位财务分析员说道。许多职员认为他们的公司“在业内名列前茅”。为高科技公司工作本身就被认为是一种“奖励”,特别是当你“知道公司的产品位于科技前沿的时候”。 有些程序员负责编写软件源代码,其他一些则负责调试并找出细微的错误。“一行源代码中若有一个错误的逗号可能使整个程序无法正常运行。”调试员总是千方百计地使程序出错,以查出错误的症结所在。有些程序员按特定要求设计程序,添加新的功能以及升级旧版本程序,但编程工作并不总是闪烁着灵感的。很多职员只能被称为“编程机器”——他们只是没完没了地编写程序代码以求严格符合特定的要求。他们并不从事新产品的构思和设计。程序员有可能被提升为项目经理。 硬件工程师协助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并对新主板和系统进行维护。除了研究塑料和金属原件之外,系统工程师还要处理集成和兼容问题。他们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工作,以确保这些元件没有漏洞并能与其他电脑部件兼容。硬件工程师可能会负责电路设计、系统集成、硬件开发以及外设的设计和测试。 要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中成功,各公司必须不断为他们的产品开发新用途,并不断创造新产品。这意味着营销人员的职责将比以往更为关键。
资料来源: ETANG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