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弘毅网!本网站现已开通校园用户注册,校园用户仅限合作校园IP段内注册!已注册的校园用户账号可于校外免费访问本资源库!

文章列表

行业求职宝典

当前位置:主页 > 求职就业 > 求职宝典 > 行业求职宝典 > 正文

关注大学生就业面对理想和现实应该何去何从

时间:2018-06-09 19:44 作者: 来源: 人气:

    随着毕业日期的临近,大学生开始收拾行囊准备离校。回首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多人发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都被绑在了就业指挥棒上。


  盲目考证成负累

  哈市某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大四学生郭辉是班上的“考证族”。刚上大一的时候,他就听老乡说,在大学期间要多考几个资格证,这样以后好找工作。四年的时间里,郭辉先后考取了与专业相关的初级程序员证书、电子商务师认证、国家计算机等级证和他认为以后能用得上的驾驶证和导游证,为了参加相关的培训,他经常逃课。而且为了这些证书他也花了很多钱,比如一个电子商务师认证包括培训和考试就要近1000元钱,考个驾驶证也要2000多元钱。

  拿着这些证书,郭辉对自己的就业充满了信心,这些证书也让他提高了选择单位的条件。他说,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一些中小型的企业他根本不考虑。可是当他到一家大型的IT公司应聘时,对方看过他的证书考他电子商务师的基本知识,他却答不上来。那家公司表示,企业看重的是学生的个人能力,而不是各种证书。郭辉黯然神伤地离开了那家公司,他没有想到,他辛辛苦苦为就业考了那么多证,最终反倒被证书所累。

  “回炉”技校很茫然

  李杨在哈市江北某高校学习机械专业。前一段时间,他看到网上热议大学生“回炉”技校的种种优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李杨也利用暑假到家乡的一家职业技术学校报名学习汽车修理。李杨说,那家学校的广告中承诺学校的师资优厚,学生一定能找到工作。可是当他交了昂贵的学费,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现,学校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汽车并不是最新型的,而且光凭一两个月的时间去“速成”,也根本达不到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李杨不知道自己除了进技校这一条路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可以提高动手能力的途径。动手能力,听起来很简单,可在现实中他们却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培养。

  与李杨一样茫然的还有哈市某高校数学系的王滨,如果说机械系的学生动手能力就是拆装零件扭螺丝,那么数学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是什么呢?难道他也要像其他同学一样进技校回炉?王滨的心里充满了焦虑。

  兴趣爱好皆放弃

  学生社团一直是高校里一些志同道合的大学生展示自己特长的地方。近年来,随着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就业,校园里也相应出现了众多与就业有关的学生社团,这些社团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而校园里举办的学生活动中,不论是虚拟招聘、模拟创业还是就业讲座,也都向就业看齐。很多大学生从刚进入大学,就开始准备就业了,为了这个目标,很多人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兴趣、专长。

    周波在学校学的是中文专业,但从他一入学就听身边的学长说这个专业不好找工作,所以在正常的学习之余,他必须找机会充实自己。利用假期他从事了销售、导游等很多种兼职工作,除了兼职他还参加了学校的创业协会,并经常参加社团的模拟创业活动。在得到相应经验的同时,周波也放弃了自己从小喜欢的画画。他说:“每次在外面做完兼职回到寝室,惟一的想法就是睡觉,看画展、写生、临摹都成了很奢侈的事。我想,过一段时间,画画就会渐渐被我遗忘。不过我也不后悔,因为相对于个人爱好,我觉得未来的出路更加重要。”

  理想现实谁妥协

  贾楠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医生,在高中毕业后他也如愿考上了省内一家医科院校。可是毕业的时候,由于医院对大学生需求有限,贾楠和他的很多同学不得不面对是继续等待还是找其他工作的选择。最终,他与一家生产医疗设备的企业签了约,负责销售工作。他说:“我真的不想放弃自己的理想,可是现实让我没有别的选择。专家们不都鼓励先就业,再择业嘛!我现在有时间也在复习,准备考研,因为只有那样才有可能圆我的梦。”然而,贾楠也明白,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找一份工作是多少不容易,有些师兄师姐研究生毕业了,找的工作也不如他现在的职位。这份工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贾楠也不知道是就此妥协放弃理想还是埋头考研,几年以后继续为当医生奔波。

  就业的怪圈如何破解

  对于这些现象,哈师大的孙学孟教授表示,在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已经陷入了就业的怪圈。由于社会的影响,很多高校把学生的就业率高低当成是衡量学校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学校为了达标就将培养学生的重点转移到为就业而就业,一些家长也在传统观念的引导下,希望孩子用好的出路光耀门楣。这些让大学生成了就业的俘虏,很多学生因此丧失了年轻人应有的活力与追求。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的于逸生教授也表示,大学教育学生的本质不是让他们学会对某种技能的掌握,而是让他们在学校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启迪智慧,学会对人、对职业、对社会的尊重,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孙学孟教授表示,首先社会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信息交流平台,让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高校则应该打破壁垒多为学生提供走入社会的机会,并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大学生也应该把心态调整好,不要过分紧张,多与社会接触,对自己的能力要有清楚的认识,而且没有必要因为就业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总之,只有社会、学校、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来源:黑龙江晨报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