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了500多万人 ,加上往年沉淀下来的未就业毕业生,估计2007年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突破1000万人。如此"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涌入就业市场,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就业大军"杀"来了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在呈几何级的增长,从2002年的145万,到2003年的212万,再到2004年的280万,2005年为340万人 ,到2006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高达413万。与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相伴相生的是,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并且情况逐年严重。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而到2003年7月份,人数已经上升到了70万人。2004年,达到了150万人,而2005年,达到300多万.。这些情况表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正在逐年加大。 观念转变 就业不难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这些年来一直甚嚣尘上,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而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高峰论坛"上,来自教育部主管学生工作的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认为,大学生就业的工作难度无疑在增加,这就需要各级单位 和个人尽快改变观念和思路,采用新的办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在该次论坛上,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曹殊认为,我国用短短的几年时间,走完了美、英、德、日等国用几十年时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之路;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就业大众化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必然由精英层面走向大众。这在发达国家很普遍,而这也将是我们必须正面应对的一个必然趋势。 对于这个问题,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明海认为, 这些年常令学生苦恼的"毕业即失业"现象, 目前的高校就业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人才使用的决定权完全取决于市场。近年来高校实施"自主双向择业制度",并建立了自己的"就业指导中心",配备得力人员全力抓就业工作,这是很好的现象,说明高校重视就业工作,并且遵循市场的"游戏规则"在逐步运作。但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主要原因就在于目前高校的教育体制仍是计划经济时代产物,与市场需求是不匹配的,也就是说"加工产品"者不关心市场需求,只按照有关标准在一味地的"加工",能否销售出去或"产品"合不合格,不关自己的事。而这样的"产品"一旦转入"销售"环节后,再高明的销售人员也会一筹莫展,结果最终只能是"积压或处理销售"。所以,高校市场化已经成为高校适应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了解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开发和提升学生多方面的技能,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同步,这样才能在就业市场上成为赢家,才能让毕业生避免未上工作岗位就已下岗的局面。 别让误区"迷了眼" 与此同时,作为就业的主体,毕业生也根据形势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国内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及青年择业指导专家汪大正认为,对于今天的严峻就业形势,大学生本人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他指出,大学生在就业观念方面,的确需要尽快走出误区:大学生盲目的攀高,非大城市不去,非大公司不去,非外企不去,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暴露了大学生缺乏审时度势的能力。 汪大正指出,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是社会进步和全民素质提高的标志之一。接受大学生教育的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只是社会各阶层的一个普通成员。然而,这种转变刚刚开始,使得已经不是骄子的学生还摆不脱身上的骄气,因此就业的时候就暴露出明显的幼稚、天真。当然也不能完全归咎于本人,这在考大学时所处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中国的学生在世界上都是负担最重的学生,但是中国的大学生也是世界上待遇最高的学生。比如说考试前,工地不得施工,考试时警察维护交通,考场外父母送水送饭,考上后大摆酒宴庆功。这个现象,导致了学生们走不出精英的光环,走不进大众化教育的现实。 所以,汪大正建议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让他们切实地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从而找准定位,养成正确的择业观。别总想着自己是天之骄子,是精英,要把自己看作一名普普通通的求职者,而社会更多的是需要那些奋发自强的拥有实际技能的就业者。 另一条成才之路 高中毕业,考个名牌大学,是学生、家长乃至学校一直追求的目标。然而,现实告诉我们,考大学不一定就是一条最好的成才之路。株洲北大青鸟就有很多只有高中学历的学生被多家IT企业争抢的情况。赵某是株洲北大青鸟脱产9班的学生,入校时还只有17岁,高中未毕业。对电脑浓厚的兴趣与勤奋,使他成为班上的学习尖子。前年9月还未毕业就被北京一家软件公司录用,试用期底薪5000元。在庞大的大学生就业大军找不到工作的今天,专业的高端的职业教育显露出了它的优势。 据株洲北大青鸟刘校长介绍,他们学生之所以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主要原因有这么几个方面: 1, 学习内容紧跟企业需求,学习的基本上为企业急需的最新的技术。 2,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应有能力,创造出与IT企业一样的试验环境,学生一毕业就能符合企业要求。 3, 师资至关重要,具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的专家作教师,是保证学生动手能力强的关键因素。 4, 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看来,高校只有调整培养之道,真正的为企业培养应用人才,学生只有调整心态,才是大学解决学生就业的根本之路。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