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8届大学生进入“秋招”期 求职方向不明确依旧成难题) 原标题:求职方向不明确依旧成难题 “求职压力大”、“找工作没方向”、“海投了百家企业却面试机会寥寥”……日前,在招聘会上随机采访的学生均在感慨找工作时的迷茫无措。 眼下已经进入企业秋季招聘季,从事了28年职业发展教育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刘德恩在咨询时表示,学生通常会在招聘季初期迷茫担忧,整体呈现缺少规划意识的情况。但随着求职经验积累与个人规划意识增强,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并非难题。 今年求职者更倾向富有挑战性的岗位 “老师,我不知道自己更适合去考研究生还是去工作。”在第五届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上海现场招聘会上,临近毕业的大学本科生如是咨询现场的职业指导专家。“我们几位咨询专家沟通后发现,现场学生的困惑都是类似的。主要围绕考研还是就业、回家还是留沪、选什么工作、适合哪些行业这四类问题。”上海市就业服务专家志愿团成员陈小英表示,青年应届毕业生初涉职场,在求职初期遇到此类问题属于正常情况。 据某人力资源公司日前发布的统计显示,78%的受访应届大学生在求职自我认知上比较欠缺,主要表现为自卑和自负两大类。自卑型的同学往往对职场产生恐惧心理,逃避就业。而自负型的则恰恰相反,过分自信,非名企不去,非高职不入,在求职中不断地挑选工作,在无意中失去一些机会。 刘德恩副教授日前也为2018届毕业生做了深度咨询问答。他观察到大学生求职时出现的困惑还是“老问题”——自我职业定位不明确。 “求职学生因为不知道自己个人特色,适合的岗位,对岗位的喜好。因而在投递简历、做出职业选择时感到迷茫。”刘德恩分析说,在看简历时就可以发现,不少学生的简历缺少岗位针对性,啰嗦没有重点,“单从简历就可以看出他们在求职层面并不清楚个人亮点,也没有明确投递的岗位。” 在日前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在“请你说出自己的优势”环节,有近50%的同学回答:说不清楚。当下不少青年应届生选择在网上投简历。他们看到合适的职位,鼠标一点方便轻松投递。随着网络智能化,不少求职者做好简历后设置关键词进行群发投递,也就是另一层面的“海投”。此类“广撒网”的方式缺少定位,往往很难得到企业人事的面试回复。 刘德恩建议学生求职时莫慌张。在选择时需要结合自己特色,要考虑长远发展做出选择。宝山区首席职业指导师李弘表示,学生缺乏对自我适合方向的了解,人云亦云往往会左右他们对岗位的选择与看法。 2018届应届生在求职想法上有哪些不同?刘德恩分析说:“2018届应届生和往年学生的迷茫程度和问题都差不多,但一个区别在于,新生代毕业生更重视个人偏好。”刘德恩补充说,“越来越多的90后职场人不再因‘五斗米’而在岗位上‘委曲求全’,他们更追求个人满足感和在岗的成就感。”在他看来,如今的毕业生在求职层面上“激活”了自我意识。“但是缺少经验、方法和时间,多数人不知道该如何突破重围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求职学生常见三问] 记者在招聘会现场统计了求职学生常常疑惑的三个问题,并请职业指导师答疑解惑。 Q:什么样的简历才能“虏获”人事的心? A:最好面向求职岗位做出针对性简历。有效投递,才能增加面试、求职成功的机会。 制作简历的目的是言简意赅地告诉面试官你是最适合该岗位的人。简历需要体现个人优势。某岗位若对某项素质与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应聘者在简历中应描述出该方面的突出专长和丰富的经验。 通用型简历对应聘储备干部有一定效果,但也须简练。在储备干部招聘中,用人单位比较看重毕业生的发展潜力,对个人学习能力、岗位可塑性与适应性要求较高,所以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较容易获得机会。即便这样,简历也应言简意赅,因为简练的表达能力也是综合才干的体现。 适当使用加粗字体,提高关注度。如果实在不愿意对通用型简历的内容做出割舍,那么适当地在有利于应聘的关键词上做加粗处理,可有效集中面试官的注意力。 若求职者是一位综合能力很强、综合素质高的应聘者,最好还是针对不同岗位制作一页或最多不超过两页的不同简历。 Q:对本专业相关岗位不感兴趣,我完全不知道找什么工作,怎么办? A:部分专业对口性不强、以及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职业的同学,容易在求职时,难寻就业方向。 面对此类情况,学生需要了解个人定位,即喜欢、适合、能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在发掘喜欢岗位时,学生可以通过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职业来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寻找职业梦想。 在找到适合的岗位方面,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此外,霍兰德、MBTI等职业测评方法也可以缩小适合岗位的筛选范围。 (责任编辑:晨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