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本报记者 黄晓云 实习记者 孙佳慧 嘉宾: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院长 孙国庆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 刘继斌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人力资源处副处长 徐辉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培训部主任 陈晓明 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培训中心主任 王海宇
校企合作面临不少困难 记者:请谈谈我国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困难。 孙国庆:就学校培养人才和企业使用人才而言,技工院校和企业对合作有着共同的内在需求。原因很简单,技工院校是技能人才的培养方,企业是使用方,双方只有进行有针对性的合作,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是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适用人才。 现在,国家大力提倡技工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实行产教融合,并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办学制度,这是十分重要和及时的。作为技工院校,要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之路。 当前,深化校企合作还是遇到一些困难。就技工院校来说,很多学校自身服务能力仍然不足。主要体现在:技工院校自身的师资力量不够强,实训设备相对落后于企业,对企业的技术服务能力比较弱,培养的技能人才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刘继斌:国家这几年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对于推动校企合作必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当然,在推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尽管我们也进行了许多尝试,而且在高端技能人才培训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企业在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时仍面临着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增加了管理成本。企业的经营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有的企业还是上市公司。这时候企业必须考虑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更多的是希望合作培养自己需要的适用人才。但现实中,有时候校企合作不仅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而且还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这无疑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一道障碍。对效益不好的企业尤其如此。 二是增加了安全风险。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一有闪失,后果难料,这就给企业带来了无法预知的风险。 三是遇到了用工瓶颈。大力提高劳动效率,是企业步入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新的追求。在去产能、“瘦身健体”、组织重构的过程中,许多企业都实施了严控用工总量的措施,对用工需求明显减少,这也大大降低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加大校企合作政策落实力度 记者:针对贯彻落实国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今后应如何继续加大政策引导? 徐辉:自《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印发以来,总体来看,各地在推进政策落实过程中,探索了多样化的产教融合模式,形成了多点突破的良好局面。但同时,由于思想认识、产业基础、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原因,产教融合向纵深推进还有不少障碍。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从以下方面推动产教融合工作落实: 一是加强产教融合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把这项政策作为当前应对“人才从哪里来”“创新从哪里来”“发展动力从哪里来”的综合性举措,形成教育、人才、科技、产业要素相互融合、政策相互协同的良好效应,为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二是创新手段方式,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策转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做生态系统的构建者、维护者,把工作重心放在降低校企融合的交易成本上,支持和培育更多更有效的平台载体。 三是积极稳妥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以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为载体,探索建立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体系,探索深化产教融合新模式新路径。改革既要投“真金白银”,更要动“真刀真枪”。 三是以产权融合为突破口,探索深度融合新途径,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抓手,在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前提下,支持校企产权融合,让产教融合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记者:如何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陈晓明:以机械工业为例,一是坚持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研究、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定期组织开展行业人才需求调研,编制并发布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趋势分析报告,引导人才培养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新需求。 (责任编辑:晨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