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跌宕,人心浮动,历经几年大扩容之后的保险业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人事变动潮。 『慧保天下』梳理了银保监会官网发布的自2018年初至今的保险公司任职资格批复,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累计有55家保险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发生了变化。其中,30家公司有新的董事长获批,33家公司有新的总经理获批。而根据银保监会官网发布的数据,不包括保险中介公司在内,目前国内共计226家保险公司。这也就意味着2018年8个月时间内,有近1/4保险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都发生了变化。
而这还不包括四大保险央企的人事变动,例如,中国人保集团,白涛获中央委任为集团总经理;例如中国人寿(行情601628,诊股)集团,王滨、袁长清获中央委任分别出任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而罗熹、王思东也于2018年分别被委任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除上述保险央企外,55家保险公司中,董事长以及总经理人选同时发生变动的还包括8家保险公司,不过大多数都是新开业险企董事长以及总经理人选首度正式获批,例如三峡人寿、瑞华健康、黄河财险、海保人寿、国宝人寿、北京人寿6家公司,都是在2017年底或者2018年上半年获批开业的险企。 “老牌”险企中,在2018年前8月同时更换董事长以及总经理的只有工银安盛人寿以及三星财险两家。前者的原董事长孙持平、原总经理张文伟均为正常到龄退休。 市场跌宕,人心起伏,保险业频繁的人事流动背后折射的是保险市场的快速变化,总结来看,这种现象的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种: 1 保险市场快速扩容,对保险专业管理人才需求激增 中国保险业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复业至今,只有不足40年发展历史,保险专业人才的积累也因此较少。相对人才积累的缓慢,国内保险业的发展却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直接进入爆发阶段,先后迎来多次扩容潮,包括2000年前后的外资险企扩容潮,2004年的民营保险公司扩容潮以及之后的地方法人险企扩容潮,最近几年,在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的示范作用下,保险业又迎来新一轮扩容潮。 伴随一次次的扩容潮,保险公司数量急遽膨胀,40年时间,从原来只有老人保一家保险公司,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超过200多家保险公司。 保险市场的快速扩容,伴随的是对于保险专业管理人才的大量渴求,行业内的人才流动也因此日渐频繁。 市场急速扩容,而人才相对较少,导致保险公司选择合适的职业经理人正变得越来越难,可以看到,一些公司董事长或者总经理人选往往是在空缺很久之后才有新的人选获批。例如上文提及的工银安盛人寿,自2017年9月其原总经理张文伟就已经宣布退休,但直到2018年5月,新的总经理人选才获监管批准。 2 职业经理人培养周期缩短,股东方期望值却不断走高 伴随中国保险市场的扩容,老人保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保险业人才最早的摇篮之一,迄今,最早出身于老人保的职业经理人依旧在市场上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其后,中国平安(行情601318,诊股)、新华保险(行情601336,诊股)等一批在市场化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大型险企,继老人保之后,又开始为国内输送大量人才。而如今,由于市场急遽扩容,一些中小型险企的职业经理人甚至也成为了挖角的热门。在高薪的诱惑下,大量70后、80后走向领导岗位,保险高管的培养周期因此变得越来越短。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保险行业人力资源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保险业人力资源发展指数较2015年增长7%,其中,从业人员规模指标增幅最大,达到15.76%,而从业人员素质指标、人力资源效能指标、人才发展潜力指标同比增幅分别仅为3.58%、9.40%、6.11%,反映行业人力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其素质指标、效能指标、潜力指标均未能与规模指标的扩张保持同步。 而与此同时,在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的示范效应下,各类资本愈发对保险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股东过高的期望,与职业经理人团队缩短的培养周期之间,形成一定落差,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这也是导致人事变动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晨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