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弘毅网!本网站现已开通校园用户注册,校园用户仅限合作校园IP段内注册!已注册的校园用户账号可于校外免费访问本资源库!

文章列表

行业求职宝典

当前位置:主页 > 求职就业 > 求职宝典 > 行业求职宝典 > 正文

企业新型学徒制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时间:2018-11-14 04:38 作者:hongyi 来源: 人气: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日前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面向各类企业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冯文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产业转型升级,提振制造业的时代要求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不足以输出足够的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此次以培养企业新型学徒为抓手,能够深化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通道,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此次《意见》提出的背景和现状是什么?

  冯文猛:首先,当前我国劳动力质量亟待提升。从人口角度来看,从2012年前后,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及其占总人口比重都有所下降。这释放的重要信号是,支持经济发展的劳动力供给已经从过去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人口红利时代转为新的发展阶段,在劳动力占比、劳动力增长规模受限的情况下,应当进一步提升劳动力素质,释放人力资本红利,强化全要素生产,以此来弥补劳动力数量无法继续扩张造成的冲击。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在总量大趋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劳动力内部供给也存在结构性问题。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现象时有发生,供需双方出现矛盾。

  其次,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依托高质量产业工人来打造高水平制造业。目前提倡以“工匠精神”为抓手提振制造业,其背景在于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阶段,在此阶段,纵观我国产业结构发展,以及其他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现代化甚至后工业化道路不难发现,在我国产业发展当中应当尽快补上制造业短板,积极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

  尽管从全球趋势来看,目前正步入信息时代,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成为重要趋势,但无论何时,制造业都是工业大国或所有经济大国的重要支柱。而我国近年来在制造业领域高质量生产人员出现供给不足,应当提倡“工匠精神”,力争把每个细分领域做精、做尖。因此,培养高质量制造业工人是下一步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而职业教育、企业培训可以说是提升劳动力质量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被寄予较高期望。

  中国经济时报: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体系提出新要求,那么,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如何?是否能够助力上述目标的实现?

  冯文猛:到目前为止,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职业教育在过去的积累中仍然不能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质量制造业提供充足专业的高技能工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完善现有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市场需求,助力未来劳动力实现从数量支持转向质量支持的飞跃。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三大问题。第一,目前职业教育所授内容、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市场需求量最大的人才,往往职业教育没有相关课程来培养,也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在招工和用工上出现结构性矛盾。

  第二,目前在我国,不少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员家庭条件相对贫困,很多情况下接受职业教育被当做步入社会的快捷出路,未来职业发展空间不充分,职业上升渠道不畅通,在大环境下,舆论对于这类人员看得并不高,甚至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

  第三,目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尚未打通,接受完职业教育,获得一定技能后无法通过继续教育的平台进一步提升学历,不具备终身发展路径和可持续上升空间,导致很多人接受职业教育的动机不高。

  中国经济时报: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意见》,请你分析如何从多方发力,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冯文猛:《意见》首先提出建立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制度。这实际上是从两个角度同时发力,一是让企业人员走进去。企业更加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需求、相应的需要具备何种技能的人才、如何进行培训才能使得职业教育毕业生胜任企业的工作。二是对职业教育体系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有所提高。这样一来,能够深化校企结合,使职业教育内容紧贴市场需求。这方面可以参考新加坡等国家的成熟经验,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由企业人员参与设计,更能反映市场需求,因此在实践中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企业需求。

(责任编辑:晨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