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儿子才告诉我和太太他在高中的一段心路。他刚念高二,我出差香港科技大学,回来无意间跟他说,学校很漂亮,学术水平很高,若能念到这所学校非常好。他暗暗将香港科技大学作为目标,但按当时的成绩,恐怕很难考得上。于是他开始发奋读书,不浪费一分钟时间,甚至作为负责人在社团事务花的时间太少,引起其他成员不满,但学习成绩提升明显。报考大学颇费心思。儿子很希望留学,拿到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他跟朋友说,若非念到国内顶尖大学,他就要到国外念书。高考前认为他考取国内顶尖大学的机会不是很大,在权衡几所国外大学和专业后,准备念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数学与经济学双学位,甚至已经开始准备加拿大的签证。拿到高考成绩后,又重新考虑,参加了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面试,两所学校都答应录取他,科技大学还给一点奖学金,但儿子最终选了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会计与金融专业。 儿子顺利进入香港大学商学院念书,算是一家人皆大欢喜的事情,我和太太想着也可以放松一下心情了。儿子高中三年,不确定感、想帮他又不知如何能帮到他的困扰,也只有经历过的父母才能真正体会。儿子在香港适应挺好,语言没有问题,课业没有问题。 然而,儿子逐渐发现,他不喜欢自己学习的专业,抱怨教师教学沉闷,像高中,学生拼命刷题。不过,这些可能是次要的,主要的,似乎是他不喜欢会计的按部就班和繁琐规则。大学第一学期结束,学分绩点(GPA)3.6,在所有学生中排中上。第二学期开始准备转专业,商业设计与创新(BDI)是商学院热门专业之一,转入要求很高,只有GPA3.6以上的学生才会收到申请转入的邀请。儿子认为进不去,但竟通过了,教授说他个人陈述写得好。他还有点小兴奋。但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心思从一开始就不在读这个BDI上。 香港大学与巴黎政治学院今年启动双学位项目,重新勾起儿子对法国这所学校的向往。他向学校申请参加这个项目,未得应允,学校理由是他的GPA不够高。他不甘心,自己跑到北京参加巴政的招生面试。回来后信心满满,说若巴政不录取他,绝不会因为他的学术水平。果然,巴政第二次录取他。之前他曾跟我说,若学校同意他转到BDI,就继续在港大读书;否则,就放弃港大,到巴政念书。但实际上,在港大拒绝了他参加两校双学位的申请时,就已经决定放弃港大。他对从商没有兴趣,不喜欢商学各专业。我说可以在港大念社会科学,他说念社会科学,在香港不如去欧洲,香港地方太小,社会科学关注的问题太狭窄。 尽管儿子在大学校园长大,但对大学里的专业,同样没有概念,报考时盯着所谓热门专业,念了才知道不喜欢,这在高中毕业生中非常普遍。儿子参加“模联”积累了兴趣,又受巴政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吸引,坚持弃学港大,念巴政。尽管我有些失望,还是支持了他。 儿子已到法国四周,上课三周。这是一个英语项目,他法语零起步,学习法语是一个巨大挑战。我跟他说,法语是他最重要的课程,学好法语能大大拓展以后的发展空间。 我一直反思,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学者,对自己儿子的教育算不算成功?现在下判断为时尚早,教育效果需要在以后多年中逐渐显现,所以,根本说不上积累了什么经验,有些还是教训。但一些教育理论在儿子身上不断实践,自己不断反思,总有体会,虽然是片段,愿与父母们分享。 中国父母惯于将子女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自己生命的延续,尽管意切,却有不当。子女有独立人格,我们给了他们生命,他们却不是我们的一部分。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可能完全按我们的意愿成长;况且我们的意愿也会有局限,将我们的意愿强加于他们,可能会为他们的成长设置障碍。父母应该明白,子女与我们成长于不同时代,不会再过我们的生活,我们积累的经验在他们身上有效性并不会很高。如果我们不能确定怎样的选择更有利于他们的发展,或者我们自认为知道,其实不知道,为什么不让他们选择自己更喜欢的事情呢?他们可能失败,但我们替他们选择,就一定会成功吗?孩子愿意去尝试,就支持他们。 (责任编辑:晨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