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三次产业的就业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在2012年达到2.32亿人的高点后,呈现连续5年减少的态势,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从2012年的30.3%下降到2017年的28.1%。 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为何减少?未来是否会持续?该如何看待?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二产就业5年减少超1400万 一条条标准的生产线、众多壮实的“机器手臂”、数百平方米的的车间只有寥寥几人……这是东莞劲胜精密组件公司车间呈现的场景。劲胜精密组件公司智能制造事业部总经理黄河介绍,装夹环节采用机器人替代人工操作,节省了70%以上的人力,以前传统工厂大概需要200名工人,现在只需要十几人,产品开发周期也大大缩短。“原来一条生产线只能生产一种产品,通过加装智能识别等设备和软件,目前单条线可同时制造9种产品”。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机器换人”开始在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危险性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企业在提高生产制造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用工。 麦肯锡亚洲运营咨询业务及物联网负责人卡雷尔·伊鲁特认为,所有制造业工作中有60%的工作是可以实现自动化的。他预计到2020年中国机器人需求将占到全球需求的40%,这将深刻地影响中国的制造业,使中国在全球更具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机器换人”等提升了工作效率,与其相关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013年刚读硕士时,身边的人基本研究生毕业就可以找到比较对口、整体不错的工作,薪资还挺高,其他方面的待遇也都不错。但这两年和身边的学弟学妹聊到就业的话题时,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就是制造业、采矿业等第二产业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匹配的岗位越来越少。”在北京科技大学就读的博士李阳对记者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在2012年达到23241万人的高点后开始减少,2013年和2014年较上一年均减少71万人,2015年较2014年大幅减少406万人,2016年减少343万人,2017年减少533万人,一直呈减少的趋势,减少的数量也在攀升。 济南大学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宋超对记者说,“一入工科深似海!现在制造业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很多基础工作基本不需要人力了。我们学工科的如果本科毕业就找工作,不那么容易。” 制造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 二产就业人员为何持续减少?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丽宾分析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存在着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步从工业化向服务型的经济结构转型,最终要实现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二产业对就业拉动、经济贡献逐步减少是客观的、必然的趋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7年,中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下降了6.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下降了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上升了8.8个百分点。 张丽宾指出,目前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还比较严重,不少产能利用率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变,第二产业就业需求减少是产业结构主动调整的体现。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产业转移、去产能等因素,二产就业人员减少也与环保要求提高有关。近年来,不少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被限产、限排、关停。以河北为例,2017年前11个月,河北省共排查出“散乱污”企业10.9万家,完成整治10.2万家,其中关停取缔无证无照、治理无望的企业6.9万家。 “当前,制造业要进行改造升级,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建筑业要倡导绿色建筑理念,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第二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减少是正常现象,而二产本身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在提高。”张丽宾说。 对此,择业中的工科学子们更有感受。李阳发现,“行业自动化水平提高,相近学科之间的交叉效应越来越明显,对我们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计算机、自动化、机械和材料各个学科相互交织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趋势。” 尽管二产吸纳就业有所减少,但不论是求职者还是专家,都承认这一趋势未必是坏事。客观上看,相当一部分传统制造业的劳动力从事苦、累、甚至危险的工作,工作条件差,对劳动者本身还可能有一定损害。这类岗位由机器代替,也是制造业进步的表现。 三产成吸纳就业主渠道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