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就业人员减少,三产能否担起重任?张丽宾认为,“未来,产业转移将会持续,在这个过程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会越来越大,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将稳定在一个比重。参考发达国家走过的路程,第二产业可以稳定在20%左右,第三产业则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同时张丽宾提醒,“目前新的增长动能还没有真正占据主导地位,新的就业机会在增加,但劳动者技能转换需要时间。传统产业释放出来的大量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被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也认为,在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的情况下,就业结构性矛盾面临更加突出的形势,主要表现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劳动者素质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大龄低技能劳动者就业更加困难,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对就业的挑战日益突出。 二产就业人数不断减少、要求显著提升,相关人员的就业该如何保障?张丽宾说,“我们在人才培养供应上应坚持需求导向,加强教育培训,持续提升劳动者素质,不断优化人力资源市场供给。” 从求职者、从业人员来看,相关调查显示理工科学生深造比例近年来明显上升。“我能做的就是进一步提升学历,拓宽知识面,掌握新技术,争取能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李阳表示。 一些人选择深造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将目光转向了蓬勃发展的服务业。李阳说,“身边不少工科生求职者选择了与所学专业并不匹配的工作,到服务业领域就职,如做管理培训岗、人力资源岗,还有的做销售、IT相关岗位等。” 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需要引起重视的一面。多位专家指出,有必要继续观察二产就业变动,特别是分析其持续下降的背后,除了企业转型升级之外,其中制造业不景气、利润率偏低等消极因素有多少,防止产业空心化。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