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大学城向科技城转型,启动实施《仙林科技城三年行动方案》,完善校地技术转移工作机制,实施驻区高校开放实验室网络计划,加快推进南京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文澜路“双创大街”、东南大学科技园栖霞园区、南信院大学科技园二期建设,建成南大科学园“院士园”、南京师范大学科技园栖霞园区、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栖霞园区。 大手笔引进人才 实施“百名顶尖专家领创行动”和海外人才“345”引进计划,实施“创业栖霞”人才计划,以高校诺奖工作站、企业院士工作站等高层次研发平台为攻坚点,集聚一批诺贝尔奖得主、两院院士或发达国家院士等顶尖人才,培养一批“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等高端人才。吸引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能快速抢占产业制高点的顶尖人才(团队)创办科技型企业,与区内科技型企业合作创立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新型研发机构。 设立“企业创新岗”,鼓励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建立企业人才信息库,鼓励和加强重点行业产业人才培养,强化实用技能人才培育,提高高校毕业生与企业技术人才需求的衔接度。建立技术经纪人培养和管理机制,培育一支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为产业技术交易提供全方位服务。 全面实施大学生“宁聚计划”,推行“零门槛”“零成本”就业创业服务,5年内吸纳5 万名大学生在栖霞就业创业。 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实施 积极整合地方资源,支持驻区高校院所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驻区企业参与或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设立区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重点研发及技术创新项目,跟踪国家高技术发展趋势,面向栖霞未来发展,促进光电显示、生物医药和智能制造向高端、智能和绿色方向发展,聚焦物联网、软件及移动互联网、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和企业创新能力。 助长高新技术企业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项奖励资金,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立健全梯度培育储备机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动态保持在100家以上。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拟上市企业,开设绿色通道。鼓励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参与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带动产业链关联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跨越式提升,加快培育一批以高端人才集聚、创新引领驱动、行业领军先导和战略布局为特征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到2020年,全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34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20家。 力推栖霞高新区建设 制定园区物理空间资源挖潜总体规划,合理安排物理空间资源布局。聚焦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生命健康和科技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加速推进产业整合与功能升级,提升园区的主导产业集聚度。加快推进新港高新园建设,整合新港高新技术工业园、南京液晶谷及红枫科技园,聚焦光电显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1月19日上午 建邺高新区创新名园建设动员大会 作为南京市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建邺区既有着浓郁的现代都市气息,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现在的它,已经成为国家东部地区的金融服务中心,华东地区商务商贸中心,长三角会展中心、文体中心和创新创意中心,长三角北翼金融中心。助力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建邺区决定从区内的建邺高新区创新名园开始发力: 优化产业布局 围绕全区“3+3”主导产业,精准把握以科技、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创新型经济,以人工智能、新型零售为特色的未来产业内涵,促进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各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兴产业生态链。空间上要按照“一区多园”的布局要求,最大限度整合园区科技资源。新城科技园分园要依托阿里巴巴江苏总部、小米科技华东总部等项目,进一步做强做优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产业。中央商务区分园要发展科技金融、科技研发总部,探索构建“科技金融”服务链。江东商贸区分园要聚焦电子商务,推动文化创意和电子商务等产业创新发展。生态科技岛分园要聚焦以生态科技、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主导产业,重点布局打造有较强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研发设计和应用示范区。 打造重大科创载体 (责任编辑:晨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