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出现的,还有“慢就业”现象——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急着找工作,而是四处游历或去支教,成为“慢就业”一族。为什么大学生会选择“慢就业”? 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9%的受访者周围有“慢就业”的大学生。 调查显示,没提前规划好未来(62.4%)被受访者认为是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最常见原因,受访者指出大学生“慢就业”的其他主观原因还有:不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42.7%);想“错峰”就业(36.7%);自己水平不够,得先弥补短板(34.3%);计划创业,先了解市场环境(28.0%);“喘口气”,适应角色转变(27.8%);沉淀自己,选择继续深造或参加社会活动(25.7%);打算进入自媒体、网店等新业态(11.3%)等。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表示,“慢就业”是90后新生代高校毕业生逐渐展现出来的一个新的就业特点。他认为,学生上学期间很难对自我有充分的认知,很多学生对于自己以后的生活方式和职业道路都比较迷惘。而当下社会的宽容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父母对孩子的自我意愿也更加尊重。 调查中,41.3%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慢就业”是因为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73.9%的受访者建议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理想,形成明确职业规划,57.8%的受访者期待学校为在校学生实习提供更多渠道,53.7%的受访者建议学院安排专业相关的就业讲座,答疑解惑,33.4%的受访者希望相关部门针对不同情况的“慢就业”开展就业指导。 对于如何解读专业不对口、行业选择变窄的趋势,张竞义表示:“随着越来越多需要大量专业技术的工作可以由自动化完成,就业市场开始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企业也往往更看重人才的‘软性技能’,如沟通、跨部门协作和创新等,而并非专业技能。专业不再成为择业的限制,毕业生在就业时选择空间也更大。同时,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0/95后,对于职业规划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乐于尝试新鲜事物而不被专业所限。但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在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部分年轻人容易忽视对于自身规划的独立思考,在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的情况下,不论是专业选择还是第一份工作的行业选择,都会有盲目跟随市场导向的现象出现。”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