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洪小宇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紧张注视着舞台中央主持人,当主持人公布2019华为中国区大学生ICT大赛企业网络赛道二等奖名单时,同学们发出了振奋的欢呼声。 据悉华为中国区大学生ICT大赛已走过四个年头。自2015年华为成功举办首届大学生ICT大赛以来,参赛规模越来越大、精彩程度也越来越高。今年大赛共计吸引了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500多所院校、近20000名学员参加。东莞理工学院就是众多参赛队的一支。 大赛传承与创新 华为大学生ICT大赛已成为ICT行业最大规模的大学生大赛之一。 谈到大赛的传承与创新, 华为企业BG中国区培训与认证部部长张驰认为: “大赛面向全国所有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希望通过大赛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同时推进与学校的课程合作、师资培养、学习实训等。 本次大赛共分两个赛道,其中实践赛是既往大赛的传承,着重培养面向未来的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和考查大学生ICT技术实践能力为目标。首次举办的创新赛是大赛创新点,该赛道邀请20所双一流大学,52支队伍参赛,创新赛聚焦当前正热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方向,以考查学生的创新与合作开发能力为目标。” 华为全周期人才供应链 其实大赛仅仅是华为全周期人才供应链的一个检验环节,经过多年努力,华为打造了国内第一个ICT行业全周期人才供应链,为生态造血。 所谓全周期人才供应链,是以华为生态大学为平台,通过联合各方资源,共同打造从人才进校园到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全周期职业发展计划。 学生在校阶段,通过华为ICT学院项目与院校展开深度合作,包括专业建设、教材编写、师资培训、实习实训、资源提供、认证考试、竞赛,人才优招等多方面,以持续推动高校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 目前,华为已经与国内近300所院校开展了合作,每年培养学生超过2万人。 携手应用技术类高校培养新时代知行合一人才 参加本次大赛的东莞理工学院正是与华为展开深度校企合作的应用技术类高校代表。 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向记者介绍: “东莞理工与华为共建ICT学院始于2013年,当时我刚从东莞市委调任高校,深感高校人才培养与政府期待、产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这当中既有思想认识落差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靠政府创造好的政策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主动引领,同时也需要高校转变思维方式,真正跟产业进行深度合作,协同培育新产业、新经济所需人才。 华为做出了表率,6年来,双方共建ICT学院,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总结双方合作收益。 关键词一:牵引 华为代表了ICT领域的最新技术创新方向,而学校培养新工科人才的牵引就是技术产业创新。 关键词二:支撑 当前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越来越快,从知识体系生成和积累,到转化为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专业、课程、师资,过程非常快。如果还按照传统模式递进,可能当专业基本成型,产业就已经迭代了。华为在知识体系、师资队伍、教材、实习实训方面为学校提供了重要支撑。 关键词三:推动 双方共建ICT学院,认证体系是监测人才培养的客观标准,极大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同时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也为培养新时代知行合一人才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携手研究型高校培训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知名高校,学校是由知名实业家盛宣怀老先生建立的南洋工学发展而来。上海交通大学源于实业,在后续120多年发展过程中,从未间断跟企业、行业的联系。 作为国内知名研究型高校,上海交通大学也在探索校企合作新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副主任仝月荣说道: “2017年开始,伴随着上海交通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学校与华为合作不断深入。华为在学校开展了公开课、讲座、训练营,后续师资认证课程,学分课程等也在逐步深入探讨中。 特别是与华为联合开展的创新训练营受到学生热烈追捧,听课名额被一抢而空、供不应求。以华为人工智能创新训练营为例,50名教授跟学生一起坐在课堂上,共同聆听当前技术的最新进展,课后老师普遍反映课程反响非常好,原来人工智能并没有那么神秘,师生可以去深入了解,并和传统专业融合。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