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弘毅网!本网站现已开通校园用户注册,校园用户仅限合作校园IP段内注册!已注册的校园用户账号可于校外免费访问本资源库!

文章列表

创业教学

当前位置:主页 > 创新创业 > 教学实训 > 创业教学 > 正文

“新时代的高校科技创新:愿景、政策与激励”(3)

时间:2019-07-18 07:24 作者:飞扬 来源:媒体 人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财务处处长许菁阐述了北航在校企协同方面的探索,从测绘仿制阶段的零散项目合作、到仿制仿研阶段的协同机制探索、到自主研制阶段的全链条协同实施,针对问题设计协同创新机制,包括协同决策机制、联合考评机制、互补投入机制、融合攻关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她提出了几点建议:改革高校评价体系,增加科技成果转化贡献的考核比重;改革央企考核体系,发挥企业在协同创新链条中的枢纽作用;开展校企全链条、紧密型协同创新试点,构建新型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等。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陆根书探讨了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是重塑科技创新链条新的形态,他重点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建设科技创新港的探索;二是多要素驱动打好科技成果转换组合拳;三是多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校协同创新能力;四是重视科研文化建设,营造宽松自由高效的创新氛围和文化。

上海电力大学总会计师张川指出,要不忘初心,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她强调,科研经费支出是个“良心活”。科研人员自觉用好科研经费,科研单位自觉管好科研经费才是上策。建立科研人员的征信系统是科研经费管理的治本之策。她认为,对于科研管理既不能太左,也不能太右,既要确保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又要给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适当的自主权,争取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她还提出,需要转变科研承担单位观念,强化责任主体意识;实行差异化监管策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科技专项服务队伍,提供协助预算编报服务;构建精细化的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体系。

与会嘉宾在讨论中表示,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最终落脚点是实事求是,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以创造性的角度去实施规章制度。从不同的角度碰撞,能够得到全新的思路和大局观的视角。

专家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明兴主持。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黄铁军教授、生命科学学院王世强教授、物理学院王新强教授、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彭海琳教授作为对话人对国家科技政策改革和科技财政体制等进行了讨论。黄铁军反思了科研项目制带来的问题,介绍了作为产学研长期合作平台的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的工作机制。他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克服项目制的不足,减少重复项目,提高效率,以开放创新的方式促进竞争、促进发展。王世强认为,应该学习美国基础科学研究不赔钱反而挣钱的经验,加大科研支撑产业的发展,多生产仪器设备与耗材,用科研经费投入扶植企业。他提出,创新课题不应该由科学家查文献或拍脑袋想出来,而是应该学习日本的经验,从产业提出来,即科学问题要从实际中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另外,他认为,要真正解决国家需要的重大科技问题,实现世界领先,必须要改变中国高校的体制,重视大的科研团队的建立。他建议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抓大放小,让教授们能够把精力花在教学科研上面,而不是应付各种评比、忙于各种填表。

王新强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前景表示乐观,他指出,中国正处于工作高潮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数量非常多,虽然技术相比欧美还有差距,但是科技发展加速度还在增加,跟工业的联系也在加强。科研仪器设备的生产虽然目前稳定性不足,发展较慢,但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他认为平台建设很重要,对于科技整体发展很有作用。同时,他认为高校研究团队发展很重要,希望能让老师招一些不占编、能力强的科研人员以壮大队伍。他提出,现在的科研评价体系导向是鼓励竞争、发文章,不利于教授们对某一个科研方向的长期坚守。另外,他还建议,给予老师一笔基础研究经费,即便没有基金资助,也能自主进行基础研究,有利于国家整体上科研的多方向发展。彭海琳在发言中指出,从论文发表数与专利申请数来看,我国的科研力量似乎极强,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科技研究成果与产业链脱节、科技与经济“两张皮”,企业研发力量比较薄弱,而已有的产学研结合和项目制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在政策上要突破一些体制机制限制,成立一些新型研发机构的试点,实践中已有探索,比如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就是采用了“企业研发代工”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他还建议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更多科学家敢于创新敢于创业,在硬件、软件方面营造鼓励科研创新的文化;建议改革目前单一的评价体系,可以采用的指标是或者对科学有用,或者对产业有用,要么上书架要么上货架,主张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