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弘毅网!本网站现已开通校园用户注册,校园用户仅限合作校园IP段内注册!已注册的校园用户账号可于校外免费访问本资源库!

文章列表

创业教学

当前位置:主页 > 创新 创业总库 > 教学实训 > 创业教学 > 正文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时间:2019-07-21 08:27 作者:飞扬 来源:媒体 人气:

  课程体系是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指向某一教育目标的系统。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教学,教学的基本载体则是课程体系。高校教育水平、教育效果、教育特色的关键在于其课程体系。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要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抓手之一便是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越来越成熟。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够完善。一是创新创业课程科目设置稳定性不够。如个别高校尚未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导致创新创业课程科目设置稳定性不强。又如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科目的设置主要依据自身师资条件,并非主要依据学生需求,而且课程变动性较大。二是创新创业课程的形式有待完善。一些学校创新创业课程形式单一,而且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和讲座等课程形式的安排不够科学。三是课程内容陈旧,更新机制缺乏。学科前沿知识、行业需求的新知识没有及时补充到创新创业课程中,且关键知识模块缺失,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受到很大的制约。

  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所脱离。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依托统一的、专门设置的创新创业课程。从课程性质来看,这种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属于综合性课程,其知识内容来自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这种综合性的创新创业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领域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但是,在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相互联系,否则创新创业课程就会失去坚实的专业知识支撑。但是一些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有所脱离,缺乏融合。高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场所,专业教育则主要通过专业课程实施。实际上,专业课程也有较强的创新创业元素。正如有学者所说,专业课程属于学科课程,强调以知识为主的目标“预设”,重视课程运行实践的发展性和整体性,强调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的生成。换言之,必须从专业课程中挖掘创新创业元素。如果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不仅难以实现创新创业既定的目标,还可能对专业教育造成一定的冲击。

  创新创业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化不足。受传统的课程实施模式的影响,一些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在课程实施中沿袭“授受”的方式。这是一种单向的课程知识“授受”模式,这种课程实施方式以教师为主导,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效率,忽视学生的兴趣和主体地位,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实效。并且,在这种课程实施方式中,讨论式教学、引导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运用较少。此外,这种课程实施方式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实施方式应该多样化。

  创新创业课程评价方法较为单一。囿于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部分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偏好事先设计好的课程标准,通过量化的手段测量学生是否达到既定的课程标准。在课程考核与评价时,注重理论知识的考试,轻视学生平时的表现。另外,在课程考试题型的设计方面,非标准化答案的题型设置过少,且缺乏综合性、探讨性的题型。创新创业课程功能目标是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课程既要传授创新创业理论和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素质,创新创业课程难以简单地运用量化的手段对学生进行考核,因此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考核模式必须加以改进。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高等学校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生的需求,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科学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一是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响应国家有关政策,在专门培养方案中将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学科前沿等课程纳入必修课和选修课。二是重视大学生个体需求,分层次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例如中国人民大学针对全体学生开展“普及教育”、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系统教育”、针对有创业目标的学生开展“重点教育”以及针对实际创业的学生开展“实践教育”。三是丰富创新创业课程形式。鼓励高校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加入情景模拟、社会调查、人物访谈、拟写创业评论等。四是不断优化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积极推动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实时更新,使创新创业课程与学科发展前沿、课程标准、行业标准相对接,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相适应。

(责任编辑:晨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