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不仅要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专业素养,而且要强调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全面渗透创新创业知识。在避免内容重复的基础上保证“基础课程质量精、专业课程内容新、选修课程形式活”。具体而言,一是基础课程力求规范化,开好通识课程并保证其严谨性和精炼性。二是专业课程强调学科特色,将专业课程讲深讲透的同时融入创新元素。鼓励广大专业教师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并将创新创业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专业课堂教学中,将学术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中。三是选修课程增设研讨类课程、跨学科综合课程等一系列形式更为灵活的课程,安排多个学科研究方向各异的资深教授走进课堂,实现多个学科的触类旁通。 探索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式。一是加强大学生自主学习引导。提倡教师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在必要时给予学生帮助和点评。二是推动教学实施方式改革。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改革。组织承担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讨,研究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征和学生需求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从而建立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模式。三是不断探索以项目为基础的课程实施方式,推动“基础+项目”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支持大学生走进实验室,进入科研团队,使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由只重理论知识传授向重视实践操作的转变。 改进课程评价方法。在课程考核中引入过程要素,改革考核的形式与评价方法。一是在考核形式上,引导广大教师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改革传统的只重结果的课程考核形式,构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统一、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统一的新型课程考核形式。二是在评价方法上,注重对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加大平时课堂考核、作业考核、综合实践考核的比重。改革考试试题分值的比例,增加能体现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题目,提高试题中分析题、开放论述题的比例,以科学的方法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 (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模块化改革研究”(湘教通[2016]400号)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晨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