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当网络媒体刚刚兴起的时候,一家新闻期刊上的文章让我触动很深:未来的网络媒体有可能把各类新闻资讯一网打尽,100年之后的报纸形态必将发生根本性改变,记者这个职业也必然因此发生根本性改变。到那时,报纸将不再是提供信息资讯的新闻纸了,因为提供资讯的功能已经被网络媒体基本取代,报纸必须在新闻解读和深度分析上下功夫;记者也不再是具有采访垄断权的职业了,因为网络时代人人都会成为“公民记者”,那时候我们需要的“记者”,将是一些能够帮助人们释疑解惑的“各类专家”。 现在看来, 文章的预测既有远见又过于保守,文章提出的这种根本性改变并不是100年之后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不是距我们十分遥远的景象,更不是下一代、下下一代的记者才会面临的课题。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时代脚步一日千里,这才仅仅过了10年,我们就已经看到,媒体真的成了网络的天下,我们不得不进行报纸的转型,不得不思考如何做一个属于明天的记者。 在全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给传统媒体记者带来的挑战,无疑是严峻的,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必须以忠实地记录新闻为己任,在独家报道上下功夫,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必须做复合型的记者,能够通过文本、视频、音频和交互式图形来传递信息;必须具备网络素质,要具备在线采访的能力;必须更新传播理念,从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旧的传播模式中解放出来,牢固树立以受众为中心、为受众服务的新传播观。 1.明天的记者要以忠实地记录新闻为己任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报纸还将担负新闻纸的功能。特别是在中国,报纸的新闻发布权不会轻易改变,记者的采访权也不会轻易被取代。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网络媒体已经在多个领域实现了新闻的直接发布,由于千千万万的博客、微博、微信具备了“公民记者”的技术平台,又有众多报纸将自己的原创新闻第一时间提供给了网络,总体而言,读者读到的报纸新闻都不再新鲜。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记者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简单地记录同题新闻,更不能懒惰地去“炒网络的剩饭”,而必须在独家报道上下功夫,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包括更多的新闻追踪、新闻分析和新闻解读。当网络媒体已经告诉人们某地某时发生了什么之后,我们的记者要努力告诉人们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些什么,还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为什么发生了这种事情,它的影响何在、误差何在、要害何在、意义何在,即打好新闻的“第二落点”。 在一个只能以24小时为周期固定出版的媒体上,要通过自己具有洞察力的报道,从现象看到本质,从特殊照顾一般,从微观透视宏观,努力做到新闻的“后发制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明天的记者应该成为帮助读者解疑释惑的社会学家、金融专家、证券专家、汽车专家、IT专家、房地产专家等等,这样一批知识丰富、思想深邃的专家型记者,将会给报纸带来更多的独家发现、更多的独家报道、更多的权威解读、更多的权威观点,真正做到通达社情民意,真正做到引领社会舆论,这也是报纸在网络时代实现成功转型的必要的人才条件。有了这样一批属于明天的记者,处于产业转型中的传统报纸才能拥有自己希望的明天。 2.明天的记者应该是复合型的记者 (责任编辑:晨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