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弘毅网!本网站现已开通校园用户注册,校园用户仅限合作校园IP段内注册!已注册的校园用户账号可于校外免费访问本资源库!

文章列表

发展战略

当前位置:主页 > 创新创业 > 小微企业 > 发展战略 > 正文

“简书”的“中心化”困局:工具与平台的运营(2)

时间:2016-08-04 09:48 作者:朝烽 来源:未知 人气:

4、独立成书

2014.3 作者在简书积累足够的粉丝和内容,同时在社交平台有较多真实粉丝,可以申请“简书作者成书计划”,简书帮助集结作品在各大阅读平台上架为独立成册的电子读物。

这里仍然可以看到上文提到的问题,大量内容出版成刊后,并没有很好利用作者和行业领袖的社交资源进行曝光和互动,而仅是单向的分发,而分发平台的流量分配非常有限。

二)综合激励体系

这里说的激励体系包含内容曝光、收入、用户权限等,跟社区的运营体系很类似,跟集结出刊的头部用户相比,激励体系让多数用户平等的用户内容生产的回报,并有参与感。

1、内容曝光体系

2014.11 简书将原来的slogan“找回文字的力量”改为“交流故事,沟通想法”,将内容的类型生活化、大众化,强化内容社区的定位。

首页的推荐内容属于一个大专题“首页投稿”,作者将想上首页的文章投稿到该专题下。“算法+编辑”模式,根据数据表现和人工审核,让很多文章即使没有粉丝,也有平等曝光机会。

另外还建立有非常多各类主题的“专题”,类似于一个个贴吧,文章为了获得曝光也会给各类专题投稿。每个专题相当于不同领域或爱好的垂直内容圈子。

简书形成一个中心化的产品形态,文章投稿到首页推荐或大专题里,审核通过后,则有可观的阅读曝光和粉丝关注,这也是部分作者喜欢和坚持在简书的原因。

然而从流量分配看,目前的形态畸形而矛盾。第一是流量分配问题。首页中心一致化,首页流量占据80%,没有建立个性算法,导致流量两级分化,推荐首页就有阅读,审核不通过则默默无闻。很多作者就会专门研究审核的规则,利用技巧去修饰文章。

同时热门内容更偏大众化,比如毒辣鸡汤,导致推荐内容同质化。更多长尾的文学,或专业属性的优质文章没有流量支持展示给喜欢的读者。

第二是社交关系问题。很多作者享受收到“关注、喜欢、评论”的反馈通知,但简书没有为社交行为做适当地内容关联和互动引导,粉丝没有稳定的复读比例,社交行为变成数据展示和作家名望。

2、收入激励

简书于2015.4 上线文章打赏功能,粉丝达到一定数量即可开通。2015.6 正式取消门槛,所有作者默认开通文章打赏功能。相当于作者都有平等的机会被阅读,和被打赏,这也吸引了部分作者。

3、荣誉和头衔

通过满足特定条件给予的荣誉,让用户产生炫耀感,作为宣传的交换,这些作者在其他地方露出的时候也带来传播。在这一点上,简书有2个典型的案例措施。

2014.11.11 简书通过“V先生”的主题海报系列预告,发布与新浪微博的联合认证。满足文章字数、管理专题被订阅数量等要求,可以申请新浪微博的“简书推荐作者”和“简书专题运营”两类加V头衔,在简书的个人主页,新浪微博的标识也由红色变为橙色。

这个合作,简书可以刺激很多用户的写作积极性,新浪微博可以提升部分有优质创作能力用户的粘性,同时这些带有头衔的用户在微博的活跃会为简书带来品牌的传播。

2015下半年启动,简书启动“简书签约作者”计划,累计获得2000关注和4000喜欢的用户,可以申请成为“简书签约作者”。这个计划更多是宣传的效应,很多用户为了获得头衔研究文章技巧,写获得头衔的感悟,甚至把这个历程写成了系列文章,足以说明重视程度。

很多获得签约作者头衔的用户,在自己的其他媒体平台或作品中的对外头衔都会带上“简书签约作者”。比如”人民日报”公众号“夜读”栏目选推得的不少文章,作者一栏都标注有该头衔,带来很好的传播。对于签约作者,简书则会提供非常多的宣传资源,比如新书出版,以及组织交流会。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