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要存在,就存在。的就在于寻找、发现并捕捉到这些中蕴含的。谁能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谁就必将成为的强者,保持可持续增长的动力。 尽管近年来随着和程度的不断提高,空间距离不再是的主要障碍,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空间距离与信息不对称程度仍然存在较强的性。一家,对本地非常熟悉,而对外地市场可能不甚了解。一家国的发展,通过开拓国外市场,可能获得新的机会。然而,因对未知世界的了解不够,获取的不够充分,不少企业家会裹足不前,不敢贸然走进一个陌生的市场。 当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失败的确实不乏其例,如和的跨国失败案;日本企业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举进军美国市场,损失惨痛。投资企业与东道国之间往往还存在信息双向不对称。一方面,可能对海外市场的、语言、、劳工、宗教和监管等缺乏了解,不敢贸然进入;另一方面,东道主国对拟投资企业的、及声誉等信息不甚了解,也不愿轻易其投资。为此,解决双方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不少中营将视野放至全世界。有的国外先进和优秀,有的关注国外和,有的参与国外建设,有的投资被的境产,表现出投资类别和投资国别越来越宽的特点。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中国及增速放缓,问题进一步凸显,大量积蓄的造成了和低下,众多甚至一些的均不足75%。例如全球产量约为22亿吨,中国的产量占到了44%。过剩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失衡,国内过剩的,在世界的另一端则可能严重不足。如非洲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对尤其是水泥的非常旺盛。而非洲的水泥产能不到1亿吨。非洲中部白水泥的为700元1吨,普通硅酸盐水泥的价格也在200~400,约是中国水泥价格的6倍。此外,,基础设施不足,、、、和等落后,在许多都是常态,十分巨大。 中国近4万亿美元的巨额也寻找多元化的。“+产能”的双输出无疑是同时化解两大过剩的有效方法。2013年,中国6220亿美元,居全球第3位;一批中国自己的和国际知名品牌逐步成长起来。在鼓励有条件的和参与和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呈爆发式增长,“走出去”的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地方中小企业占比达到36.6%,预计今年这一比重将进一步提升。 我判断,到“十二五”末,“走出去”对我国的会有进一步提高:对外投资合作的规模和层次将实现飞跃发展,一批大型跨国公司和将粗具规模,在吸收维持稳步增长的同时,也会连年快速增长,逐步走上和资本流出趋于平衡的良性发展道路。一大批民营企业,由于其灵活、受因素影响小,将会逐步成为中资的主力军。 面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部门、机构及应共同努力,帮助中资企业消除“走出去”面临的问题。不仅是支付、的,并拥有海量和相当历史长度的完整,联系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拥有遍布全国及全球的营业机构,就像一棵大榕树,将各方信息汇总至总部大脑,通过挖掘处理,匹配信息供需,可以帮助企业在海外投资中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前不久的欧洲行,许多也了解到,在全球40个和地区设有329家境外机构,并通过参股间接延伸至18个非洲国家,有1.1万名中外为提供。凭广阔的服务和丰富的境内源优势,我们有和信心发挥“”和“”两大功能优势,为中资企业保驾护航。 首先,要为中资提供海外服务,让他们走得更准。一是要发挥及研究优势,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全球政治、、、以及等。工商银行上述领域有较强的研究实力,拥有强大的全球信息资讯平台,设有专门的、国别风险研究团队、全球经济研究团队和中心。工商银行不仅是最大的支付和融资的银行,也希望能成为最好的信息服务商。 二是要利用完善的海外网络机构为挖掘潜在,成为中资企业的耳目和。一方面,推动内外联动,保持,积极为中资企业推荐机会。另一方面,搭建海外平台,帮助中资企业建立起与当地和客户的直接关系。 其次,要为中资企业量身定制“走出去”解决方案,让他们走得更好。一要利用商行、等多元化平台、专项和专业化的团队为中资企业对外投资的具体提供分析、、设计、等和建议,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执行完成。二是要保持与走出去企业持续的和,协助他们做好后续,推动中资企业对外投资。 近年来,不少走出去中资企业跌倒在后续整合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跨境并购有近2/3的失败都是由于后的整合不力导致的。后续整合失败亦与、不完整有关。近年来完成的14次及整合都是成功的,也帮助一些中资企业海外收购项目实现了成功整合。我相信,当中资企业在整合过程中遇到如经营、、监管及习俗等障碍时,我们能够帮助提供整合,并利用在当地优势及,帮助他们积极应对,有效化解不利影响。 最后,在对中资提供的同时,要不断金融服务。工商银行目前有、资源支持性、等数十种产品,涵盖数十个“走出去”主要。截至2014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已累计完成支持“走出去”项目113个,共提供236亿的支持,帮助众多中业走向全球超过40个,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