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互联网的低成本营销是好,但最后还是要回到产品本身。在大众点评网上,黄太吉只有3星(满分5星),煎饼“很难吃”是用户一致的评价。在产品本身品质过硬的前提下,互联网会为企业插上一双翱翔的翅膀;如果品质不佳,这双翅膀将可能成为伤及自身的利刃。因此,追求品质才是长久之计。 锦上添花的服务攻略 线下餐饮企业最大的优势是对产品的认知和积累,中国的产品讲究老字号和口碑,这不是一两年能够建立起来的。作为一个非标准化的商品,传统餐饮企业注定要特色化生存,具有更多的个性色彩,那么,它们该如何利用线上线下资源,为消费者打造更加丰富的服务体验氛围呢? 抛砖引玉。互联网营销(比如团购)带给餐饮企业的不应该只是一张利润微薄的账单,更不是过把瘾就死。餐饮企业一定要挖掘出更深的资源,比如客户管理系统,这些数据的获得将成为企业提升服务品质的资本。 有一家餐饮企业专门针对网上订餐的客人来店消费送出贵宾卡,折扣比团购还要便宜。这家店会把获得贵宾卡的客人姓名记下来,统计会员的消费频次,一个月来了三次,下个月就可以争取四次、五次。同时,还在会员生日的时候打电话送祝福,赠送小礼物,为过生日的会员提供更大的优惠。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互联网只是工具,借助线上平台摸清底牌,最终实现服务升级才是目的。如果运用得当,线上资源完全可以为餐饮企业的线下服务所用,客户得到了实惠,企业也节省了费用。 精准推送。餐饮企业升级服务的关键在于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内容,给客户带来VIP的身份感。比如南方人不喜欢喝酸梅汤,就不能向他们推送北方常见的饮料;当一位顾客在饭店吃了三次毛血旺后,第四次将免费获赠一份毛血旺,或是提醒他不要再点这道菜,以防上火。这些都是互联网时代下餐饮企业实现个性化服务的目标,而后台订单统计、数据分析、微信互动等都将成为收集客户信息的途径。 在北京富力城的汉拿山烤肉店,扫一下门口的二维码就能获得九折优惠以及一杯酸梅汤,这看起来小小的优惠却吸引了每天1/3的客人主动拿起手机加入汉拿山的微信会员,而汉拿山得到的是一个直接和客户沟通的渠道。 平台联动。现在,如果你的餐厅里没有Wi-fi,不能微信摇一摇,就out了。餐饮行业是个敏感的行业,如何让消费者相信你的品质?如何完善消费者对菜品的认知? 以前,企业大多通过服务员的口头介绍和店内的宣传册来了解,但前提是顾客必须进店消费,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多潜在的消费者就这样流失了。互联网时代下,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因为企业具备了更多展示产品核心价值的空间,比如通过官网给消费者呈现用餐环境的照片、最核心的菜谱、菜品营养成分、热量、原材料采购的安全追溯体系甚至企业文化、创始人故事等,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初步对餐饮企业形成认知。接下来,则是餐厅微博、微信公共账号的建立,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公共平台,微博和微信为餐饮行业的服务应用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也许下一个“微博红人”就在我们身边。 从一定意义上说,新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就像一个放大镜,餐饮企业的服务做得好或者不好,都可以被迅速传遍。所以,对于餐饮企业来说,互联网只是内功修炼基础上的锦上添花,毕竟饭菜可不可口、服务贴不贴心才是顾客消费的持续驱动力。 编辑 陈迎利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