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弘毅网!本网站现已开通校园用户注册,校园用户仅限合作校园IP段内注册!已注册的校园用户账号可于校外免费访问本资源库!

文章列表

写作秘籍

当前位置:主页 > 创新创业 > 创业计划书 > 写作秘籍 > 正文

昙花一现的“成功”企业为何越来越多

时间:2015-10-04 01:48 作者: 来源: 人气:

  大学生创业网讯 在众多的创业公司当中,不乏那种昙花一现的案例。这些公司初期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是很快就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WP Engine创始人Jason Cohen近日在博客中发表了对这类现象的看法。

  有些人总喜欢在媒体或硅谷冒充“成功企业家”,这种行为令人不齿,但却不是他们的错。

  例如,《Fast Company》刚刚写了一篇有关比尔·阮(Bill Nguyen)的文章。他曾经先后7次创业,最近一次创办了一家名叫Color的移动应用公司,最光辉的事迹就是在尚未推出产品前就融资4100万美元。(顺便说一句,他们最终发布的产品失败了,公司现在也破产了。)大嘴投资人保罗·科德罗斯基(Paul Kedrosky)对Color评价道:“这家公司已经成了一个笑点。只要到风险投资活动上说一句‘Color’,别的什么也不用说,大家都会心领神会地笑出声来。”

  但不久前,情况却恰恰相反。在Color正式推出产品前,曾经有人问我对这家公司作何感想。我说,我不明白他们到底要干什么。他们说我不懂移动。他们说的或许没错,但这算不上什么解释。

  比尔·阮是怎么用一个模糊的创意融到4100万美元的?因为他曾经创办过6家成功的公司。没错,这个理由很好!有此背景,夫复何求?

  除非,我对所谓的“成功”有不同的理解。以下是他以往6次创业经历(摘自《Fast Company》):

  Forefront——1995年由CBT推动其IPO,但CBT股票1998年下跌85%,并遭遇众多集团诉讼。

  Freeloader——获得300万美元投资,后于1996年作价3800万美元出售,但最终于1997年关闭。

  Support.com——获得250万美元投资,2000年以每股32美元的价格IPO,但目前股价仅为2美元。

  OneBox.com——获得6000万美元投资,上线18个月就作价8.5亿美元卖给了J2,随后很快崩盘。

  Seven——获得6000万美元投资,至今仍然私有,取消了IPO计划。

  Lala——获得3500万美元投资,作价8000万美元卖给苹果,但今年6月已经关闭。

  由此不难看出他的大致发展路径:先创办公司,再创造可观的股东价值,最后完蛋。

  你可以说这不是阮先生的错,而是收购者毁掉了他一手创办的公司。难道收购者都那么蠢吗?当然不是。我卖掉Smart Bear后的5年,它每年的收入和利润都在增加,即使是在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依旧如此。我2005年卖掉IT WatchDogs后同样如此。

  说句废话,那些不断给阮先生投资的人其实一直都很理性。毕竟,在这些公司的情况急转直下前,私募股权投资者已经赚得盆满钵满。阮先生知道如何在变现前延续这些公司的魔力。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