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也的确是是一种魔力。来看看曾经与阮先生共事过的人是怎么说的。顺便问问你自己:他究竟是凭本事,还是靠欺骗来赚钱? “很多销售员都模糊了现实与潜力之间的界限,以此推进交易。比尔似乎乐在其中,完全忽视了二者之间的界限。”——《Fast Company》引用的未具名消息人士。 “他描绘了全世界最美妙的前景,但却没有兑现。他在赢得你支持时,拥有乔布斯一般的能力。”——Lala CEO、Color董事吉奥福·拉尔斯顿(Geoff Ralston)。 “比尔很能说,他能把你侃晕,让你相信他的话,相信产品很有前景。我觉得他有‘绝地武士’那样的能力。”——Seven CEO、OneBox前CEO罗斯·伯特(Ross Bott) 但对我来说,关键问题不再于欺骗,而在于丹·莱昂斯(Dan Lyons)的一种说法:“不可持续的公司越来越多,但人们却坚信,这些公司都是可持续的。” 比尔·阮(Bill Nguyen)曾经连续创办过7家公司 就像Groupon,所有人都觉得它的创意聪明绝顶,所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山寨网站。但对该公司的投资却无法获得长期回报,而它给小企业带来的好处也没有想象得那么好——随便找个餐馆问问就知道了。所以,他们虽然以130亿美元的市值IPO,但随后却逐月下跌,如今只剩下四分之一。他们正在努力寻找规模庞大的新市场,以便发挥现有基础设施的潜力。换句话说,他们又开始寻找各种机会,除非能够找到非常合适且规模庞大的市场,否则便无法抵消成本,也无法偿还以往的投资。 或者像Zynga那样。表面看来,这是一家聪明且势不可挡的Facebook游戏公司,每一款产品都很成功。在某种规模水平上,他们的确获得了财务上的成功,但我怀疑他们能否继续推出有新意的游戏来支撑当前的规模。当其他人在他们的领域取得成功时(例如《你画我猜》),他们就会立刻展开收购,但这家企业的热度和价值却会很快缩水(例如,就在Zynga斥资2亿美元收购《你画我猜》的开发商后,其活跃用户一个月内就减少了500万)。这足以解释他们的股价为何从10美元的发行价暴跌至2.43美元。 当然,这些公司跟阮先生的Color不是一回事。通过多年的发展,他们不只拥有“活跃用户”,还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入,而且收入不断增长,商业模式也反复得到验证,甚至实现了规模化,而且掌控着庞大的市场。在面临高增长企业的共同挑战时,他们也活了下来。 他们都拥有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然而,在我看来,他们的寿命恐怕比我们预想的要短得多(例如,Facebook游戏或许只能风靡一时,而无法形成一个行业),而他们的高管和投资者对于价值增长的重视程度也远高于可持续性(例如,Groupon正在不断借助资本推动收入增长,这是填鸭,不是做产品。)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