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仅券商就有超过10家更换总裁与董事长,敏睿基于长期对金融机构高管的跟踪,认为18年主流牌照类金融机构高管的流动率会持续增长。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受宏观政策影响,金融行业去杠杆、监管严格、金融行业进入“微利”时代,然而实体行业已枯木逢春,金融机构的掌门们站高望远,会更早察觉到“时势”;越来越多金融机构高管选择顺势而为、“华丽转身”进入实业,操盘金控平台,参与资本运作。另一方面,早一批金融从业者已有近30年从业经验,已到“二线”的年龄,或将变身董事长、监事长等位高权重但不需具体参与实际运营的角色。还有一小部分的流动源于大股东不满于当前业绩,更换主帅。
以上这些金融高管,除了进入“实业兴邦”的领域,其余大部分将投身VC、PE圈,落地手中资源,衔接人脉;当然,告别职场移民退休也是一部分人的选择。
至于这些岗位空缺出来由谁来填补?
敏睿认为,以下几类人士将成为这些岗位的有力竞争者:
1. 监管机构出身的人才: 他们熟读监管政策,稳健,不会踏进“雷池”,无论是与政府、监管机构良好的关系,还是手中的同业优质人脉,都是雪中送炭。
2. 业绩优秀的少壮派:成立时间较短的金融机构更相信“英雄不论出处”,不惜血本挖角同业高管人才。在变革时期,这类机构如果踩对了节奏,确实可以达成弯道超车的结果。金融行业的发展靠人才来驱动,业绩晋升速度最快的机构,往往是引进人才速度最快的机构。
3. 大股东的“红人”:原因简单,可信赖,目标高度统一。
如何完成这些岗位的招募?
根据敏睿对行业的跟踪,对于主流牌照类金融机构,目前多采用“传统的非市场化方式”与“市场化方式”并举的形式完成高管选拔,其中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入高管的比例逐年提升,与深谙金融行业人才之道的专业人才寻访机构合作成为市场化招募的主要途径。
以上是敏睿对2018年金融高级人才动向的观察与总结,今后,敏睿将继续分享中国金融人才的信息与洞察。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南方财富网(责任编辑:晨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