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弘毅网!本网站现已开通校园用户注册,校园用户仅限合作校园IP段内注册!已注册的校园用户账号可于校外免费访问本资源库!

文章列表

行业求职宝典

当前位置:主页 > 求职就业 > 求职宝典 > 行业求职宝典 > 正文

怎样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18-11-29 22:44 作者:hongyi 来源: 人气:

2006年,教育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共计重点建设788个专业群,许多省份也逐步推进专业群建设。随着高职这10年来专业群建设的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的国家层次、学校层次与专业层次之间出现了专业群层次,怎样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理论与实践者关注的课题。因此,笔者在分析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其优化原则及保障建议。

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首先,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还存在专业群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与宏观层次的国家、学校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微观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下一般粗”的趋同倾向,没有体现出专业群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其次,在模式构建方面,由于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群并不是基于产业链新建的,而是在各专业若干年发展的基础上,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以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因此在实践中要么偏重专业个性,专业群内各专业自成体系,要么偏重专业群共性,侧重核心专业自身建设及辐射作用,而往往忽视了不同专业的个性。

再其次,在模式描述方面,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少,大多仅仅为体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阶段、过程或方式,如“对接”“驱动”“结合”“模块”等。

最后,在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推进方面,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各自为政现象比较普遍,难以形成专长和品牌,各专业资源共享程度差、利用率低等。

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原则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专业群建设质量的关键。针对目前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笔者认为其优化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推进五个对接的原则。一是分析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与要求,推进专业群建设与产业群需求对接;二是分析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推进专业群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三是分析相关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推进专业群教学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对接;四是分析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五是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要求,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第二,体现职业特征的原则。据调查,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生主要就业的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或个体的占67%,就业于300人以下规模中小型用人单位的占53%,与其他省份的高职院校大体相当。而民营企业或个体等中小型公司的岗位特点不同于大中型公司的分工细化、领域窄而精,而是一人多岗、领域宽而泛,因此培养适应中小型公司需求特点的人才必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趋势。

第三,发挥核心专业优势的原则。在专业群建设特别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核心专业的优势和辐射作用,将核心专业建设的成果和经验创造性地推广运用到有较高关联性的专业群其他专业之中,带动各专业共同发展。

第四,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宏观层次的国家、学校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相比需要接地气,与微观层次的具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需要覆盖各专业。专业群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方式需要体现通用的职业教育规律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等共性要求,更需要体现职业特征、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要求及专业群内各专业的个性特点。专业群的课程体系需要体现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共性,同时需要体现专业群内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个性,围绕各专业的共性要求构建共性课程,围绕不同专业人才分流培养的个性要求构建个性方向课程等。

第五,注重系统设计的原则。一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系统设计,要做到专业群理念与思路、目标与规格、过程与方式的有机协调和统一。二是专业群内各子系统的系统设计。就专业群课程体系而言,需要设计由职业岗位群基础技能相对应的专业群共享平台课程、职业岗位群核心技能相对应的专业群核心课程、不同类别岗位分立技能相对应的各专业培养方向“模块”课程、职业岗位群拓展技能相对应的专业群互选互认课程组成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从而体现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共性与个性的对接。

优化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对策

(责任编辑:晨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