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于GE和伊梅尔特,以及他们的客户而言,当然是好事。可那些也希望将AI注入自己的操作生产环节的小公司怎么办呢?曾经,Wise.io的理想是“将 AI大众化”,也就是说,创造出一种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借此创建自己的机器学习应用,可如今它从业界消失了,融进了GE。 另一桩围绕AI人才大战的显著收购发生在去年年底。优步把刚刚两岁的初创公司Geometric Intelligence纳入麾下,发誓要超过互联网巨头谷歌和脸书正在研发中的深度学习系统。 大家都在关注,这个由纽约大学心理学家加里·马科斯和剑桥信息工程教授祖宾·加若曼尼(这又是一位辛顿在多伦多大学的门生)联合创建,其另外十三名研究人员遍布全球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一直闭口不提的神秘武功路数,究竟是什么。如果传说是真的,也就是说,它需要的数据量远远小于目前的其他深度学习系统的话,这将无疑是个杀手锏。 就像亚马逊正忙着将自己从一个网上书店转型成为云计算寡头一样,优步很显然正在把自己从一个租车软件公司变成自驾车、以至硬核AI公司。希望有朝一日能与四大齐名:谷歌、亚马逊、脸书、苹果。 过去的几年里,重量级公司疯抢来收入自己的麾下的AI创业公司,有些可能业外的人连名字也没听说过。推特买下Mad Bits,Whetlab,以及Magic Pony;苹果把Turi 和Tuplejump纳入囊中;Salesforce 收购了MetaMind 和Prediction I/O;英特尔收购Nirvana......这还只是长长的清单里的一部分。更要命的是,收购大军不仅仅是软件和互联网公司,其他巨头例如三星和前面提到的GE都在将 AI应用到他们的产品中。一旦创业公司露出苗头,立即被那些最饥渴,最有钱的公司吞下去。 现实是,并非人人都可以去门外走一圈,探囊取物一般就带回来30个擅长做AI的天体物理学家,或者收编一队身怀绝技的神秘高手。科技领域一直都是人才战场,巨头们正在利用收购将这个战场倾斜。 (三)自己培训表面上看,谷歌这些大玩家仅仅是把人才从市场上掏空。可仔细再想,他们所收购的很多初创公司,原本是有志于为各行业开发AI工具和平台,使得没有AI人才的小公司利用那些工具和平台,也可以享受到这个技术带来的便利。 比如Wise.io和Metamind最初的目标,都是为所有人提供可以用来自己搭建机器学习系统的工具,然而如今一个归入GE,另一个入户Salesforce,以及新近成为英特尔一部分的Nirvana。这么一来,世界对AI人才的需求相应地也就更大了。 也许,自己培训便成了没有本钱来买买买的小公司的最好出路。更何况大公司也都已经这么在做了。 当泽尼克要开内部课的消息,发送到脸书员工手机上时,很多人正在吃午饭。发现用手机已经很难注册得上,人们纷纷扔下吃了一半的午餐,冲刺回到座位上用电脑注册,然而等待很多人的还是沮丧的结果:抱歉,下次请早。 这些公司已经把市面上的人才几乎扫荡一空,需求还在上升。然后就在不久之前,深度学习哪怕在学术界,都还处于非主流地位,因此在此领域接受过专业学术训练的人少之又少。这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对大多数人来说,起点是一样的,大家一起从头学。脸书这才出招,在公司内部正式开课,并广收长期实习生,来创建一个横跨整个公司的AI人才库,“我们有的是头脑聪明的员工。” 谷歌也在做着同样的事,规模可能更大。 在所有的公司都嚷嚷人才真空的大环境下,接下来几年的大学课程设置无疑会闻风而动。但是大公司们现在就像盼着圣诞礼物的小孩一样,“现在就要!”远水解不了近渴,自己培训吧。 这点上,吴恩达又一次令人赞叹。他早在2012年创建在线课堂Coursera时,就开始了深度学习的福音传播,在这个平台上授课的,包括了辛顿这样的先行者,不知惠及多少企业和包括笔者在内的从业人员。正是通过2013年起,每天午餐时坐在咖啡厅里利用Coursera的课程,笔者得以从十年前的支持向量机(SVM)转而对深度学习略知一二。 (四)政治带来的机会熟悉科技界名人八卦的,对妮可·夏娜翰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这位谷歌创办人布林的现任女友,曾公开对媒体说,她是从男友的牙缝里抠食。可是就连她,也难逃创业小公司所面临的求才困境。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