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2017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5.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增速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全行业从业人数接近60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约20万人,比上年增长3.4%。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网站 2017年2月14日,中国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至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950万人。由此可见,软件专业人才缺口也不可能在可预见的将来弥补。 04 如何降低成本? 参考全球著名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于2000年出版的《Secrets of Software Success》中的观点,全球软件产业的发展经历了比较完整的5代: 第一代:早期专业的服务公司(1949-1959) 第一批独立于卖主的软件公司是为客户开发定制解决方案的专业软件服务公司。在美国,这个发展过程是由几个大软件项目推进的,这些项目先是由美国政府出面,后来被几家美国大公司认购。这些巨型开发项目为第一批独立的美国软件公司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机会,并使美国在软件产业中成了早期的主角。 主要公司:CSC、规划研究公司、加州分析中心和管理美国科学公司 特点:每次为一个客户提供一个定制的软件,包括技术咨询、软件编程和软件维护。软件销售是一次性的,不可复制。 第二代:早期软件产品公司(1959-1969) 第一批独立软件服务公司成立10年后,第一批软件产品出现。这些初级的软件产品被专门开发出来重复销售给一个以上的客户。一种新型的软件公司诞生了,这是一种要求不同管理和技术的公司。第一个真正的软件产品诞生于1964年。它是由ADR公司接受RCA委托开发的一个可以形象的代表设备逻辑流程图的程序。在这个时期,软件开发者奠定了今天仍然存在的基础,包括软件产品的基本概念、定价、维护以及法律保护手段。 主要公司:ADR、Informatics 特点:不是出售一个独立的产品,而是将一个软件多次销售。 第三代: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1969-1981) 在第二代后期岁月里,越来越多的独立软件公司破土而出,与二代软件不同的是,规模化的企业提供的新产品,已经超越了硬件厂商所提供的产品。最终,客户开始从硬件公司以外的提供商处寻找软件并为其付钱。70年代早期的数据库市场最为活跃,原因之一是独立数据库公司的出现。数据库系统在技术上很复杂,而且几乎所有行业都需要。但从由计算机生产商提供的系统被认为不够完善以来,独立的提供商侵入了这个市场,使其成为70年代最活跃的市场之一。 欧洲同样进入了这个企业级软件市场。1969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南边的一个中等城市达姆斯塔特的应用信息处理研究所的6位成员,创立了Software AG,至1972年它进入了美国市场,而且此后不久,就在全世界销售它的主打产品。其他在这个市场扮演重要角色的公司有Cincom系统公司(1968年)、计算机联合(CA)公司(1976)和Sybase(1984)。80年代和90年代,许多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从大型计算机专有的操作系统平台转向诸如Unix(1973)、IBMOS/2和微软NT等新的平台。 主要企业:SAP、ORACLE、PEOPLESOFT。 特点:软件企业开始以企业解决方案供应商的面目出现。 第四代:客户大众市场软件(1981-1994 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软件:基于个人计算机的大众市场套装软件。同样,这种市场的出现影响了对于以前的营销和销售方式。第一批”个人”计算机是于1975年诞生于美国MITS的Altair8800,1977年,苹果公司的Apple II上市。但是这两个平台都未能成为持久的个人计算机标准平台。直到1981年IBM推出了IBMPC,一个新的软件时代才开始了。这个时期的软件是真正独立的软件产业诞生的标志,同样也是收缩-覆盖的套装软件引入的开端。微软是这个时代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代表软件公司。这个时期其他成功的代表公司是Adobe、Autodesk、Corel、Intuit和Novell。 总之,人们看到20世纪80年代软件产业以激动人心的每年20%的增长率发展。美国软件产业的年收入在1982年增长到100亿美元,在1985年则为250亿美元,比1979年的数字高10倍。 主要企业:微软、Intuit、Lotus 特点:基于个人计算机的大众市场软件 第五代:互联网时代(1994-现在)。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