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就业、推动就业转型,必须发挥好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的作用。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些地方没有很好地转过来,现在经济很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小微企业不发达。实际上,中小微企业在我国占绝大多数,其他国家也是这样。千万不要小看中小微企业,他们生产效率高,在就业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我国经济发展既要有顶天立地、有竞争力的大企业,也需要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这几年,我们对中小微企业不断采取减免税费的措施,就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活起来,更多地增加就业。 民营经济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扩大就业必须推动民营经济继续加快发展。我们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和民间投资的活力,支持民营企业扩大投资。民营企业多是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与2006年相比,国有企业减少就业人员900多万,而民营企业增加7000多万,其中2015年比2014年增加1323万,也就是说,去年1300多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主要是依托民营经济发展增加的。前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针对民间投资增速下降问题,要开展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督促落实相关鼓励和支持政策措施,消除各种壁垒和不合理束缚,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进民间投资回稳向好,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总之,在经济转型中实现就业转型是一篇大文章,我们必须把它做好。让“放、管、服”和“双创”这些有利于就业的措施更大地发挥作用,让服务业、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得到更快发展,创造更大的就业空间,这才是真正的改革红利。特别要大力发展新经济,通过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成长,创造更多适合高素质年轻群体的就业岗位。这样,我们的经济活起来了,就业也就活起来了。 三、积极的就业政策一定要落到实处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这个政策取向是不能改变的。但国家出台的鼓励和支持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有些还没有很好落实到位,必须加大力度。落实好积极的就业政策,首先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同时,政府在引导市场创造就业岗位方面也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这就要求在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同时,不断完善有利于扩大就业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体系,加大对灵活就业等非正规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做好各项政策的衔接、协调和配合,使就业创业者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落实好积极的就业政策,还要突出重点对象,抓住两头:一头是高校毕业生,一头是农民工。这就像“经天纬地”一样,高校毕业生是“经”,农民工就是“纬”,一经一纬,织牢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的“经纬线”,新的发展动力才能形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要牢牢抓住这两个重点。 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主体。要实施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并进一步加以完善。这“两个计划”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可以考虑合并成就业创业计划,更好地以创业带动就业。前不久我在西部一所大学看到一种好的现象,去年有的毕业生出去搞“双创”,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觉得应为母校作出一些贡献,今年就回校招聘人员。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门槛应该是比较低的,几个人合伙就可以创业。我们说要让高校毕业生成为“不断线的风筝”,就是要关注他们的就业创业情况,特别是对还没有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要继续提供各方面服务,实施一对一的精准帮扶和服务,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新情况,要拿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中职毕业生就业状况比高校毕业生要好一些,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市场需求很大,但也有供需衔接的问题。在这方面,就业招聘网站可以发挥很大作用。要运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在更广阔领域实现就业供需对接。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