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中小学新教师公开招聘书面考试后,进入榜线的学子们,有的找上门来,有的通过他人引荐,请我点拨一二,以期能在面试这一关脱颖而出。 面试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选拔新教师了。那么在短暂的一二十分钟内,几位评委就能选拔出你不是他来?我们先来看谁可以做评委呢?从职务上说,资深校长;从专业上说,名特优教师;从年龄上说,四五十岁上下。这些人凭借什么,就能决定你与教师职业结缘与否?仅仅是对面试题目答辩的比较圆满吗?不尽然。从我做评委的体验来说,可能与以下四点关联:一是吸引力;二是亲和力;三是理解力;四是表达力。 吸引力。当你从面试室的那扇门走进讲台这几步,你可能就在评委的心中定下了上、中、下分值的基准。大家都看过模特走秀,给观众的感受是一个“美”字,“美”的背后是“精气神”。咱教师面试不是走秀台,但“精气神”不可少,这“精气神”说不清楚,但能让人感觉到。形象点说:要有得体的贴身服装,虽然不是职业装束,但干净流落、色调稳重而不失鲜亮,款式新颖而不轻佻,既符合40岁以上中年人的视觉审美特点,又符合青年学子的青春活力。短短的几步路,虽不能像模特那样有特定的步幅与动作,至少展现出一种内在的自信,优雅而落落大方的气质。精气神,还体现在眼睛里,那穿越的目光似乎在向每位评委打招呼(其实质是在向课堂里的每位学生打招呼),抓住评委的眼球就有了自己的气场。 亲和力。自始至终面带自信的微笑,即使话语思维略有阻塞,在面部展露的还是得体的笑容。这笑容不是僵硬做作出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这优雅的微笑会快速缩小你和评委之间的物理距离,更会缩短你和评委的心理距离,让评委愿意听你演讲,甚至说不定还临时插入小问题,让你多说几句话。教育的对象是未成年的学生,一张灿烂的笑脸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注你的讲课,聆听你的发言。当然形象直观的话语、儿童化的言语比概念化、抽象化的言语更具亲和力。 理解力。即评委通过你对面试题的解说,考察你对教育的理解,考察你对学生成长的理解,考察你对学科教学的理解。在辅导某位年轻教师面试时,编撰了这样一道题目: 在一处小区居民楼前,有片茂密的草地。一天,有个居民在草地上晾晒衣服,随后几天草地上架满了各色晾晒的衣物与被单。一好事者劝说居民们不要在草地上晾晒衣物,以免影响小草生长,却无人理睬他的话语。后来这位叫彼得的人代这片小草们打起官司来,控告晾晒衣物的居民剥夺了它们的阳光权。法院居然判小草获胜。请你就这个故事发表你的看法。 显然,在分析此类问题时的角度,一定是关于教育的,而不是环境保护的,尽管与环境保护有关。关注的不是居民晾晒衣物事件,也不是法院判决的结果,而是从此故事引申出你对像小草一样弱小的儿童,如何有与强者(大人)一样平等的权益。考察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儿童观,学生观。 再如,有这么一道题,上课的预备铃响了,王老师正要去四(2)上语文课,突然有位学生慌慌张张跑来报告,说操场有一位学生受伤跌倒在地上了。假如你是王老师,是去上课呢?还是去处理孩子受伤事件呢? 毫无疑问,这是两难类问题。其特点是当事人面临一个二选一的决策选择,会牵涉到人情和原则的冲突,无论选哪一个都会有问题。去救学生,四(2)班没人上课就违反了学校纪律。去上课遵守了学校规章制度,就忽略了受伤的学生。两难类问题一般说来有如下特点:第一,任务设置比较刁钻。第二,在两难情境设置上,比较日常化。像这类问题,考察你心中有没有把儿童的生命、健康、安全以及尊严等放在首位。倘若把遵守规则、校纪等放在首位,则必失分无疑。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向上向善向美的事业,但前提是儿童的生命、生理健康首先要有保障。
(责任编辑:晨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