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弘毅网!本网站现已开通校园用户注册,校园用户仅限合作校园IP段内注册!已注册的校园用户账号可于校外免费访问本资源库!

文章列表

灵活营销

当前位置:主页 > 创新创业 > 小微企业 > 灵活营销 > 正文

这是用户运营最常见的模式(2)

时间:2016-07-28 11:14 作者:朝烽 来源:未知 人气:

第二步:引入用户

做用户运营的人都干过拉人的活儿,这件事很重要,因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就是用户「来→玩→走」的循环。虽然用户会自然增长,但真正有价值的用户仍需定向引入。

引入的渠道分为站内和站外两部分。站内为挖掘已有用户资源,引导转化至用户组织,形式以招募为主;站外为寻找和邀请外部的目标用户,形式以1v1邀请为主。这里重点说站外引入,因为通常情况下站外的增量用户价值更大。

站外引入在用户类产品的运营工作中随处可见,如美丽说的时尚潮人、知乎各领域的牛人、滴滴出行的司机、百度百科的权威编辑者、keep的健身达人、微博的名人、猫眼电影的影评人等等。虽然这些案例的所在行业和产品形态是不同的,但在「引入用户」这件事上,可以总结出很多相通的地方。

①确定目标用户

先知道要去找什么样的用户,这是根据产品定位以及所处阶段来确定的。比如,美丽说初期定位是时尚导购,那么就应引入有贡献优质内容能力的、有时尚鉴赏能力以及有影响力的潮人;再比如,知乎初期是从互联网领域切入的,所以先搞定李开复这样的互联网意见领袖,后续再覆盖其他领域。这两个例子,都是根据产品定位制定运营策略,引入用户的类型就是运营策略其中的一部分。

为了团队内部达成明确的共识,以及高效的落地执行,案例中的「美丽说潮人」和「知乎意见领袖」最好有具体的、可量化的定义,即满足什么样条件的人群,才是符合要求的。比如说,微博粉丝大于5W的女孩、平均每条转发量大于100、职业是设计师/模特/淘宝卖家等。

有了这样具体的定义,可以最大程度的确保团队执行的效果,不会因为理解的偏差而引入非目标用户,影响项目的进展。当然,选择目标人群时,肯定有运营人员主观的判断,毕竟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给出具体标准。更重要的是,一个专业的人对于其所在领域的理解,远远比数据靠谱。

所以,明确目标人群类型时,采用「先客后主」的方式,即先由客观标准限定大致方向,再由运营人员主观判断具体细节。

②找到目标用户的聚集区

在确定引入的目标人群之后,接下来就要去找到他们。最高效的办法是找到目标人群的聚集区,也就是所在平台,如微博、知乎、豆瓣等,再根据具体条件列出目标用户名单,为后续的撒网引入做准备。

通常目标用户会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平台,而且会浮在水面上。比如微博就可以通过「找人」,筛选出某个领域的所有加V用户,这当然是最好的情况。但同时也会遇到难题,这些浮在水面上的用户每天都会接收到很多邀请,对此可能已经疲倦厌烦,就会增加引入的难度,成功率也会更低。

对此的应对策略是,花费更多时间去研究用户人群,去挖掘同样具备实力,只是还没「火」起来的用户,与平台共同成长,达成双赢。听起来好像星探一样,去找到一个好苗子,然后拉到自己平台上并且捧红她。想要做好这点,要求运营人员必须对目标人群有足够深入的了解,才知道具备什么特点的人是最合适的猎物,更多依赖主观判断能力。

③筛选目标用户

在确定目标用户聚集的平台之后,这一步需要把他们找出来。具体在执行过程中,可以摸索一些规律和技巧,常用的方法是从搜索、榜单和热门推荐里去找。下图是微博搜索「医生」,并且筛选出个人认证之后的结果;知乎的某个话题也有最佳回答者列表。

像这样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在执行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效率最高的。比如,豆瓣里影评/书评里排序在Top3的、在微博搜索关键词之后再选出粉丝最多的、知乎热门问题的回答中票数最多的,这些都是很具体的筛选方法。

④规划引入方式

在知道目标用户在哪、是谁之后,就要确定搞定他们的办法了。需要先考虑清楚以下两个问题:

用户为什么加入你的平台,理由是什么

用户更容易接受什么样的沟通方式

用户加入的理由。最本质的理由就是产品价值,对用户是有明显收益且有差异化的,这样才能吸引用户参与。比如,微博对于名人的价值是提升个人影响力,滴滴出行对于消费者的价值是实惠便捷。在引入用户之前,运营人员需要对此非常清晰。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