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引入用户进入组织之后,需要有观察和培训的阶段,至少分三步:预沟通→试用期→正式成员。这里每一步都需要有核心用户参与管理,暂且叫他们管理员。 详细流程如下:将引入的用户加入到沟通群中,由管理员为新人讲述用户组织的情况,并答疑。再一对一与新人沟通,算做面试。通过后进入试用期,明确告知新人试用期的要求和时间节点,通过试用期就算正式加入用户组织。 成为正式成员后,新人才可进入正式用户QQ群/微信群。这个用户群就是用户组织的重要沟通平台,只有官方人员和正式成员才能加入,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成型的方法。比如,要找到几位活跃的、有热情的用户协助官方管理,1人负责制度答疑、验证信息、修改群名片,1-2人负责活跃氛围和策划活动,还要考虑到他们需要时间互补,有时还需要排班换班,所以人数一般是3-5个。 管理可不只是管群,还需要有人负责监控数据。用户在组织要求的周期内,是否达到了贡献量、活跃度的要求,是否有作弊、捣乱或发广告的行为。根据这些情况,要及时做到警告、封禁、清理等工作。 第四步:用户活跃 这里说的用户活跃,只是针对集中运营的用户,通过运营手段促成持续活跃,也就等同于留存。具体的运营手段,主要通过制度和线上活动这两个方式。 a.制度,是指用户组织的制度,也就是用户为了持续留在组织内享受权益,需要为产品做的贡献,比如UGC或消费。 但是制度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而且限定操作的周期长,从而导致这件事变得很无趣,用户的活跃频度也比较低。比如,制度要求用户每月需获100积分,那么就可能导致用户只在每月最后几天突击做任务,其他时间并不活跃。原本希望是有更多日活或周活用户,但其实只能带来月活用户。 b.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就是策划线上活动,作为制度的补充。活动由运营发起,起止时间灵活,玩法形式有趣,这样能缩短用户活跃的周期,也能大幅提升用户贡献的效果。 还以上述每月需获100积分为例,运营可以每月再新增一个PK活动,为期一周,按照榜单排序发放小礼品。这样的活动可以短平快的激励用户,把原本每月活跃一次的用户,缩短为每天活跃并至少持续一周,最终提升了产品的活跃用户量。 除了上述两个措施,运营人员还可以从用户需求出发,设计更多激励方式。比如,对人或内容进行优先展现,可提升用户的荣誉感,带来的互动量也是用户激励的最重要因素。再比如,情感运营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集中运营的这批用户,能直接与官方沟通甚至做朋友,就相当于特权,会激励他们一直持续做下去。 三.问题 有一位运营朋友在集中运营的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用户群超过150人之后,氛围和情感的维系状况就开始变差,活跃和沉默的用户两级分化严重。久而久之,群里人数越多,活跃用户的占比就越小,这个群就会失去作为沟通平台的价值。 这个问题很具代表性,大多数核心用户群或社群运营的朋友都会遇到。这个问题的存在有以下三个原因: ①150个用户最难管理 几十个人的用户群,可以满足每个成员的需求,与个体建立情感连接,再捏合成一个群体。几百人的用户群,通过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制定对应的管理规则,类似管理国家的概念。 但150个用户是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所以这两种运营模式都不适用,也没有折中的办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的难度是最大的。这里的「150人」,是一个概数,不是一个精确的临界值。 ②人数越多差异越大 群里人数少,关注的话题点足够聚焦,文化和氛围也容易保持。当群里人数越来越多,兴趣和关注点就开始分散,导致无法聚焦的交流。活跃和沉默的用户也开始两极化,少数人保持高活跃度,大部分屏蔽了群消息。 在兴趣点分散和活跃度两极分化之后,就为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甚至可以说这个群已经「死」掉了。对待这样的状况,没有可选的折中方案,运营者几乎无计可施,只能提前预防或者换个名字卷土重来。 ③亲密度不会扩大 在用户群里,个体之间的情感连接非常重要。结识更多朋友,与更多同好交流,这是群存在的意义。但矛盾的是,每个人的社交范围有限,亲密度不会因人群的扩大而扩大。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