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弘毅网!本网站现已开通校园用户注册,校园用户仅限合作校园IP段内注册!已注册的校园用户账号可于校外免费访问本资源库!

文章列表

发展战略

当前位置:主页 > 创新创业 > 小微企业 > 发展战略 > 正文

物流行业有万亿市场,为什么巨头难出?

时间:2016-08-01 09:18 作者:朝烽 来源:未知 人气:

先来看,马光远给物流行业的几点建议:

• 物流是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基础;

• 重构物流行业的价值链;

• 深刻理解互联网+和科技革命给物流行业带来的重大机遇;

• 抓住中国消费升级的重大历史机遇,实现物流行业的转型升级;

• 个性化、智能、绿色是未来物流行业不可逆转的趋势;

• 对接资本市场,守住金融风险的底线。

从传统的工业、制造业,到新兴电商,都离不开物流产业的支撑和支持,各种公路运输网络像供血血管一样支持着这些产业。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统计数据,2015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19.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增速虽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但依然保持平稳增长。其中,铁路货物发送量同比下降11.9%,降幅创历史新低;公路货运量则同比增长6.4%,主导地位进一步扩大。一旦天时地利人和,打开方式正确,这将会是一个几乎看不到“天花板”的庞大市场。

然而,巨大的体量却并没有真正地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即便在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的当下,公路物流产业中相当一部分企业仍旧在存亡边缘苦苦挣扎。

这么大的市场,为什么还是发展慢?

从外部因素来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作为传统经济体系支柱的工业、制造业等产业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萎缩问题,而这些萎缩也直接导致了公路物流行业的总体发展速度减缓;

从公路物流行业内部来说,行业整体供大于求、企业和车主各自为战、车等货时间长、月行驶小时数低、运输效率低等长期存在于中国公路运输产业中的老问题,也在产业规模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中变得更加尖锐,进一步恶化了部分企业的生存环境。

7月30日,在2016中国物流供给侧改革高峰论坛上,上海天地汇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徐水波认为,对于物流产业的“小、散、乱、弱”的问题,行业内的人基本上都能说出来,但许多人在思考解决方案的时候,却把这四个问题看作孤立的问题,最终设计出来的解决方案也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事实上,“小、散、乱、弱”四大问题在公路物流产业中是交叉存在、相互影响的,要想解决难题,也需要从综合层面进行思考。

中国物流产业长久以来被大量中、小甚至个体运营者占据,这一点在公路运输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我国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主体已经超过720万家,平均每一个主体拥有车辆1.55辆,90%的经营主体为中小型企业,承担了90%以上的公路货物运输业务。

从货源来说,个体运营者要么依托固定的货主,要么自己找货,前者往往难以形成规模,同时会带来返程的“空转”,后者则会产生大量的限制时间,制约了运输效率的提高。

此外,“人车绑定”的传统模式也大大制约了公路运力的科学分配。个体司机往往哪里有钱往哪里去,导致东南沿海等市场热度高的地区运力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而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地方则鲜有人问津,基本上是车主的卖方市场。

专线模式可以从一定层面上解决这一问题。但就目前来说,国内还没有足够的专线能够完全满足几大区域之间的货物流通需求,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也需要行业内的各家共同遵从相同的规则。

 上海天地汇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徐水波

徐水波:认清物流困局需要有综合思维

物流市场虽然广阔,但却是一个专业化程度极高、对企业综合能力要求极严的领域,模式、团队、能力等都可能决定生死。

从模式来看,正确的模式需要团队创始人对行业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并且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较为深刻的认知。

从团队来看,创业伙伴的选择标准之一就是核心能力能否精准地契合行业所要解决的问题。

从运作效率来,传统公路港往往采用“重资产”模式,即拍下一块地之后,由企业负责开发、运营和维护,但徐水波认为,在全国公路港建设已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这种扩张方式的效率远远没有调用本地资源进行合作更加高效。

(责任编辑:职场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