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选择了职业教育,学生们也可以在职业教育的最后一年,有针对性地增加“综合性科技”知识课程,毕业后依然有机会进入高等专科大学甚至综合性大学,读取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德国: “双轨制”职业教育 企业承担大部分开支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高失业率尤其是年轻人高失业率,成为欧元区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相比之下,2013年3月德国发布的25岁以下年轻人失业率仅为7.6%,在欧盟国家中最低。这个耀眼的成绩,很多人认为归功于德国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 “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就是学生一半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工作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体系可以让学生学习联系实际,学前与企业签订协议,学习期间同时获得工作经历,还可挣到实习工资。 在德国,企业承担职业教育学制的较大部分开支。这样,学生从十五六岁开始便进入就业体系,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国家教育经费。企业负责承担学生在企业进行职业培训的所有费用,并向学生支付一定的生活津贴。 日本: 私立职业学校为主 学生应聘公务员不受歧视
日本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日本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内的大量高技能人才。而这些高技能人才的供应,不能不归功于日本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 日本的职业学校以私立为主,但可以根据国家公共培训计划的大小从政府部门获得相应的经费。厚生劳动省和有关省批准和授权职业学校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工作。许多行业协会和知名国际公司也与学校合作,共同颁发资格证书。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文部省为专门学校毕业生颁发“专门士”称号,相当于准学士学位,在学生继续深造和应聘国家公务员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 结语
嘉应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胡解旺指出,日本著名科学史家汤浅光朝曾对世界科学技术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后,提出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理论。他认为近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顺序如下: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够保持近百年的“科学兴隆期”,其重要原因是高度发达的职业技术教育能够成为先进科学理论的孵化器。 如果普通教育一如既往地呈现“傲慢与偏见”,如果职业技术教育依然处于“末等教育”层次,是被反复筛选后的学生被迫就读,那么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可能成为制约中国走向科学兴隆的瓶颈,大国“工匠精神”也将无处安放。 两年前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诚然,我国职业教育的大环境还不尽如意,转变观念的过程非常艰难,但老师、家长,整个社会还是要对职业教育多一点信任、一点热心、一点耐心。 素材来源:现代快报、扬子晚报、潍坊晚报、东方网等
(责任编辑:晨鸿) |